山西临县:山川添秀色 逐梦“绿富美”

麻潞

2020年08月21日10:29  来源:人民网

白云舒卷绘蓝天,叠翠层峦染临州。

如果不是站在海拔1100米的吕梁市临县城区东山林业扶贫工程观摩点,很难想象一万余亩的绿化面积铺就在荒山沟谷是何景观。一眼望不到边的群山苍翠、万壑葱茏,绿意呈阶梯排列,彰显诗画意境。

“这项工程安排了15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进行实施,平均日投入劳力458人,参与造林人数达到了9800余人次。”正在侃侃而谈的临县林业局局长高翠文话锋一转,“你们知道这树是怎么种出来的吗?”

“是老百姓一颗颗树苗背上去的。”

百姓背苗上山。临县林业局供图。

多年以来,吕梁山干旱少雨、多山少绿、沟壑纵横、土壤贫瘠。面对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的现实,作为山西贫困人口最多、攻坚任务最重的深度贫困县,临县深刻明白生态扶贫等不起、慢不得。

山区立地条件差、陡坡多,需要先把沟壑填平整,再挖上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的鱼鳞坑;荒山荒岭没有路,老百姓就背着树苗一步步爬上山……

正是凭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临县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张”。2016年—2019年,临县植树102.6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8.3%提高到24.5%。

临县造林绿化图片在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北京展览馆展出。临县林业局供图。

“这两年,我们县的降水量明显增加了,以前干旱得很哩!”71岁的刘生虎和树打了二十几年交道,搭上国家生态建设政策的“快车”,成为了临县生松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树的好处啊,可不止这点儿。”

合作社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的运转模式,挂靠在刘生虎2004年就成立的临县大民科技养殖有限公司,依托公司资金、技术、苗木等方面的优势,培育油松、侧柏、国槐等绿化苗木100多亩、50多万株。

刘生虎是山西苗木协会会员,在村民眼里是种树“高手”,他培育的树苗长得分外好,大家伙儿有啥问题都来找他。“有啥诀窍?‘种树没巧,实捶实捣’!我把那些树苗啊,当成自己的孩子,每天不在苗圃就是在合作社。”

“绿叶子”变成了“红票子”。通过造林和培育苗木,合作社里的贫困户每年劳务收入能够达到1.6万元—2.4万元,带动社内外50余户实现了稳定脱贫。每年还给村里分红3.4万元,壮大集体经济。

“走,我带你们实地感受一下贫困户的变化!”沿着平坦整洁的村道,刘生虎把我们带到了村民吕福勤家——贴满白瓷砖的两层小洋楼,占地360平米,15间房。

“以前全家6口人挤在2间破烂的土屋里,靠种地维持生计。谁想到山越刨越荒,人也越来越穷。”刚从碛口风景名胜区补栽种树回来的吕福勤指着小院儿说,2016年我主动加入了刘生虎的合作社,靠植树和开三轮车托运树苗,一年收入5万多块钱,房子就是这么盖起来的。这可真是种树“种”出了好日子!

不只吕福勤,就连村里湫水河上架起的便桥、每年整修的7公里田间道路、新搭建的村文化舞台都和“树”有关。挣了钱的刘生虎不忘乡亲们,这两年办了不少好事:“给村里前前后后花了二三十万(元)吧,看着大家幸福我更幸福!”

刘生虎说,他会像爱护自己的孩子般爱护这些树苗。临县林业局供图。

目前,临县共组建合作社近300个,吸收劳力1.3万多人,其中贫困劳力1.14万人。出台了合作社造林项目议标办法和管理办法,采取星级管理和末位淘汰制,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增效、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拓展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建立了稳定的带贫益贫机制。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临县通过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带动18.5万贫困人口增收78327万元,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

护绿,更要添金,只有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才能实现“绿富美”的同频共振。临县人越来越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保住了绿水青山就是保住了致富之源。

“我会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等我不在了,还会有我的儿子接棒继续干。”刘生虎望着远处的山说到。一场雨过后,山上的树显得愈发苍翠欲滴,不断吐露着清新宜人的气息。

它们,是临县的希望。  

(责编:余璐、勾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