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字弯上看黄河

2020年10月16日15:08  来源:科技日报
 

大河蜿蜒至北疆,出宁夏,入内蒙古。

在这里,浩浩黄河沿贺兰山麓向北而行,与东西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碰撞、向东,画出一个遒劲的“一”字,最后遇到吕梁山脉,转而向南,在大河“致北”绘就出一个壮阔的“几”字形弯。

金秋九月,“黄河万里行”采访团再次启程,来到中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感受黄河与草原融荣共生的辽阔与壮丽。

河套平原是位于黄河“几”字弯上的一片扇形冲积平原,因水而生,依河而兴。黄河之于河套地区的意义,也许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才能体会。内蒙古水利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在内蒙古人眼里,黄河不仅仅是母亲河,更是内蒙古人民的生命之河。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从地图上看,河套平原处在内蒙古高原干旱少雨的荒漠地带,自然条件并非最优,但这里却得到黄河眷顾。广袤的地域、充足的阳光,黄河改道带来的肥沃土壤,四通八达的灌溉水系,一同成就了“八百里河套米粮川”。 说起黄河与内蒙古,河套平原是绕不开的永恒话题;讲起河套平原,就不能不提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进入内蒙古,采访第一站选在了“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这里是河套平原千万亩灌区的活水源头,是我国早期建设的重点水利枢纽工程之一。

从内蒙古乌海市出发,大约一个小时车程,我们就来到了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滚滚奔腾的黄河水通过拦河闸流向下游,岸边“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巨大横幅下,游人纷纷驻足拍照,静享秋日时光。枢纽前的广场上,三棱形制的工程建设纪念碑高耸,“前进中的河套灌区”“兴水安邦、造福人民”的话语镌刻其上。作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一部分,一座蒙古包造型的建筑物十分具有地域特色,登上顶层,枢纽全貌豁然明了。在此,全长309米的拦河闸将滚滚北去的黄河水“一分为二”,形成一个巨大的“Y”字形。

黄河流经这里,之所以能够灌溉丰饶的河套平原,主要靠东西长180多千米长的河套总干渠。通过三盛公分水闸,将一部分黄河水引进总干渠,流入沃野千里的平原地带。当地人就把这条总干渠称作“二黄河”。

史料记载,河套灌区引黄灌溉始于秦汉,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灌区之一。随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在引黄口门处没有控制性工程,黄河水引多引少无法控制,天旱时往往无法引水,水大时又无法控制进水量,极易造成灌区因涝成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对河套灌区的引黄灌溉体系建设非常重视,在引黄口门处建立节制控制性工程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应运而生。作为我国早期建设的重点水利枢纽工程之一,工程始于1959年,1961年建成,从而完全结束了河套灌区“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满滩”的历史,保障了河套平原的连年丰饶。2019年,工程与河套灌区整个灌溉体系一同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如今,每年近50亿立方米的黄河水,通过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进入河套灌区,滋养着近千万亩的土地,成为亚洲控制灌溉面积最大的引水工程。从更大意义上说,枢纽的建设,促进了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和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在浇灌出瓜果飘香和林茂粮丰的同时,也浇灌出了地区的和谐与繁荣。

如果说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进入河套平原的入口,那乌梁素海就是黄河水“回到”黄河的出口,这里每年要接纳河套灌区90%以上的农业灌溉退水。

乌梁素海,仰慕已久,未曾得见。内蒙古采访的第二站,我们来到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不是海,初见却依旧感到大海般的宽广与辽阔。作为黄河改道形成的河迹湖,乌梁素海附近早年长满了杨树,而乌梁素在蒙语中的意思即为“杨树湖”。乌梁素海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地球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还是欧亚大陆鸟类迁徙的主要通道,现在每年有包括疣鼻天鹅在内的数百万只候鸟在此栖息、繁衍。

进入乌梁素海主景区,清波荡漾的水面上两只巨大的世界濒危物种疣鼻天鹅雕塑交颈而立,耳鬓厮磨,湖面芦苇丛生,景观木船随风荡漾,旅游小艇载着天南海北的游客迅速划过湖面,激起涟漪,惊起鸥鸟,倏然间隐入芦苇荡中。

曾经的乌梁素海却是另一番模样。

同行的司机赵小五师傅家就住在乌梁素海边上,他告诉我们,大约30年前乌梁素海环境开始恶化,2010年前后,大部分水面已被黄藻覆盖,疯长的芦苇占据了50%的湖面,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里的鱼虾几乎绝迹,周边空气更是刺鼻的恶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

在河套灌区排水事业管理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登上一艘小艇,进入乌梁素海,密密匝匝的芦苇丛中不时闪现出一条条水道。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乌梁素海综合整治中,开挖水道有利于水域的通水、通风、通航,从而有效提高芦苇区和明水区的水体交换程度,改善水质。

乘舟前行,秋阳正好。河灌总局供水处水调中心的邢武军告诉记者,乌梁素海生态好转,黄河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黄河凌汛水、灌溉间隙水对乌梁素海进行生态补水,是加快水体转换的有效措施,从2015年开始,生态补水量逐年增加,2019年达到6.15亿立方米,今年已经完成4.90亿立方米的生态补水,水量趋于稳定,乌梁素海的水质也开始好转。“从黄河向乌梁素海进行生态补水只是救急。乌梁素海的生态治理还是需要从长计议,各方综合施策、科学治理。”邢武军说。

“我们小时候,这里不仅水质好,鱼类资源也很丰富,有鲤鱼、鲫鱼、鲢鱼、草鱼等20余种,那时的渔民,从湖里舀一盆水就能煮鱼。”这是赵小五记忆中的乌梁素海,也是我们期待中的“塞外明珠”应有的样子。

到那时,早已没有“味道”的乌梁素海,将更加璀璨夺目,有味道!

离开乌梁素海,采访组沿河而行,一路向东,过头道沟、托克托,顺河势转而向南,在黄河上游、中游分界点河口镇稍作停留,直达山西、内蒙古交接的老牛湾。

黄河与长城在此握手。立足河岸,极目远眺。此地已然别有韵味,峡谷两岸,壁立万仞,河道中碧波万顷,河岸上长城耸立、村落里古迹遍布。(记者 乔地)

黄河由此劈波斩浪,开山前行,穿越晋陕!

(责编:余璐、李昉)

环保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