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 幸福生活
图①:南(宁)昆(明)客运专线上运行的一趟动车穿过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珠琳镇的油菜花海。 |
昆明
和谐社区添活力
本报记者 李茂颖
“我们小区是老小区,停车一直是老大难问题。现在将辖区内一块空地改造成停车场,大家有什么意见?”在云南昆明官渡区和平路社区的院坝议事会上,牵头的社区干部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保障好消防通道,其他停车安全隐患也要消除。”“要根据时段合理定价。”……社区的党员群众聚在一起,出谋划策。
辖区小区基础设施老化、改造成本高,老年人多、困难群体多、流动人口多。停车秩序如何规范?环境卫生如何维护?噪音扰民如何整治?曾经,和平路社区面临和其他老旧小区一样的管理难题。
和平路社区通过党建引领,探索多元化社区管理模式,整合服务资源,集聚服务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
和平路社区党委书记段永芬介绍,今年进一步充实了社区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服务群众力量,服务辖区内的老旧楼院,搜集居民需求,发动社区群众共同参与到楼院的治理中。“关键是要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培养群众‘我的楼院我参与’的意识。凡是居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都通过‘院坝议事会’召集相关方面及辖区党员、居民集体‘把脉会诊’,激发居民参与楼院治理活力。”段永芬说。
据悉,从2018年开始,昆明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全面开展城市基层党建“示范社区”创建工作,通过党群建设同步推进,使党建工作与群团工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建共赢,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曲靖
光伏产业后劲足
本报记者 杨文明
曾经的荒滩早已不见踪迹,一座座标准化的现代厂房拔地而起。借助绿色水电,单晶硅实现拉棒、切片,国家级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水电硅产业园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企业为何选择在曲靖落地?离不开政策利好。曲靖经开区开展投资项目“先建后验”管理新模式,促进一批投资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
近年来,云南依托清洁能源水电优势,吸引水电硅材落户。随之而来的,是用清洁能源水电生产清洁能源光伏产业组件。目前,全球光伏龙头企业中已有隆基股份、晶澳太阳能、锦州阳光等企业落户曲靖,曲靖正围绕“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全产业链布局,全力打造绿色硅光伏产业基地。
企业落地曲靖,同样离不开营商环境。曲靖建立健全项目服务机制,加大重点项目包保力度,严格落实投资项目代办制度,加强对项目落地全过程跟踪服务,确保项目“招得来、落得下、发展好”,项目审批和建设速度大大提速。“我们有专门的对口部门,有什么问题找他们就行,不用到处奔波跑腿。”曲靖阳光能源硅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昱博说。
产业集群也是曲靖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的一大优势。国家级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毛建桥介绍,通过以商招商,曲靖规划建设6.92平方公里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加速布局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条,龙头企业的“磁场效应”开始显现。“未来,越来越多的光伏产业将拥抱绿色水电。”国家级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副局长叶华说。
大理
水清岸绿留乡愁
本报记者 李茂颖
古朴自然的村庄,碧波荡漾的洱海,一条优美蜿蜒的生态廊道将它们分隔开来。苍山洱海间,这条生态廊道宛若一条绿色围巾,将沿湖的白族传统村落连接起来。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随后,大理白族自治州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全力推进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等,开启了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新征程。
作为其中一项重大工程,环湖生态廊道建设涉及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790多公顷的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23个村1806户居民的生态搬迁、30公里污水管网完善、5个带有湿地修复功能的科研实验基地建设等。
生态廊道上,绿树红花相映成趣,到处是拍照留念的游客。目前洱海生态廊道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景观提升等附属工程。“生态廊道既是人与湖的界线,让洱海能够‘透透气’,又让人们有了更加亲水的平台。”洱海生态廊道建设指挥部行政部部长薛敏说。
2020年,洱海全湖水质7个月达Ⅱ类、5个月达Ⅲ类,国考断面水质评价为优。“通过生态廊道拦截污水、减少污染物排放,恢复湖滨生物多样性,让湖区面积扩大了10公顷。”薛敏说,“生态廊道还给大家一个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空间。”
“梦幻般的大理山水,放飞我们美好的希望……”洱海之滨的古生村村口戏台上,回荡着一曲新填词的白族大本曲说唱。“洱海治理得越来越好,水更清、景更美了。”村民何利成最近爱上了湖滨散步,“儿时的快乐好像又回来了!”
普洱
民族团结一家亲
本报记者 杨文明
“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1951年元旦,26个民族的代表在普洱专区会盟立誓、刻石铭碑。
为考证碑上签名的48位代表,普洱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黄桂枢前前后后耗时8年。他说:“70年来,普洱市各族群众不仅把民族团结的誓言刻在了碑文上,更落实在了行动上。”
同样的誓词,也被挂在宁洱镇谦岗村哈尼族老人方有富的院子里。作为当年的签字人,方有富购买水冲式发电机、组织群众拓宽道路、教育做生意的小儿子方财兵入党。方有富一辈子跟党走,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民族团结,如今更是扎根在普洱各族群众的心里。“要是大家不团结,何谈发展?”方财兵是民族团结园的义务讲解员,他形容民族团结是水、是空气,身处其中不觉得有啥,可一旦少了民族团结,可能所有人都要停下手里其他的活,先去做矛盾化解。
在党的领导下,普洱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曼歇坝村彝族聚居的大寨子上组缺少产业,村里引进企业合作种植姬松茸,可村民没种过,不敢尝试。是党员、干部带头,才打消了群众顾虑。如今,一亩姬松茸纯收益就有3万元,彝族寨子跟着党组织有了好收入。
普洱市10个县区有9个是民族自治县,各民族共同进步,不分彼此。曼歇坝村党总支书记绍瑞感慨,“现在村里民族团结做得好,大伙儿都铆着劲发展!”
保山
乡村旅游势头旺
本报记者 叶传增
种植彩色稻田、修建大米粑粑体验区、铺设智慧消防系统……隆隆的机器声中,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一派繁忙景象。
“村子的变化,真是一天一个样!”清水乡党委委员、副乡长赵家清最近奔波在司莫拉的各个项目工地之间,检查工程进展情况。
其中,大米粑粑体验区是司莫拉探索产业融合的试点之一,目前主体建筑已经完工,正等待设备进场安装。体验区集中展现大米粑粑制作的过程,除了供游客参与体验外,还可以批量生产成伴手礼,投放市场。
据悉,2020年6月,中寨党支部创办“腾冲清水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以“社员产出、合作社统购、公司加工、返还销售”为模式,将司莫拉佤族村的农产品交由腾冲市的企业进行深加工,成品再通过合作社销往市场,形成以一产为基础、二产为动力、三产为平台的发展格局,实现“1+1+1>3”的产业融合效果,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我们邀请省农科院完成‘司莫拉’商标的设计,并研发农特产品、文创产品,如今红茶、胭脂果系列产品等已上市销售,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32万元。”赵家清告诉记者,合作社去年年底分红,司莫拉73户村民平均每户能分到800元左右。
据介绍,腾冲市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立足现有资源、统筹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以司莫拉佤族村为核心区域,通过一条22.8公里的公路环线,串联全乡6个行政村,分别打造佤乡风情、古寨乡旅、农旅休闲、民宿示范、温泉休闲、现代农业6种业态,推进乡域产业结构转型,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
“游客来到清水乡,可以沿着环线一路游玩。除了参观司莫拉佤族村寨,还有老寨子村的玫瑰庄园、驼峰社区千亩茶海等景点可以观赏。”赵家清说。
临沧
村庄规划促振兴
本报记者 徐元锋
产业路修到田间地头,特色小吃街、游客服务中心也建起来了——拉祜族和傣族聚居的大荒田村变成了红火的美丽村寨。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委党校干部刀玉龙成就感满满,说:“市里的干部回乡规划,让大荒田村发展一天一个样!”
2018年12月起,临沧市实施“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组织市内2.64万名临沧籍公职人员利用节假日回到农村,对城市、乡(镇)集镇规划建设范围以外的6511个自然村进行规划。
在临沧市政协干部杨天强看来,这次行动有三重意义:资源家底理清了,振兴思路理明了,村民关系理顺了。“如今乡愁不只在梦里,还注入到了规划图里。”
刀玉龙土生土长在双江县勐勐镇大荒田村来冷民族寨自然村,是该村干部回乡规划的联络员。2019年以来,村里在外工作的24名公职人员协助村上做规划、找项目,带着党员群众和乡贤能人发展乡村旅游。
规划做好了,怎么实施?临沧市遴选一批优秀的规划典型带动逐步落地,村里也会拿着规划招商引资。回乡干部和村民们商量出来的规划,调动了大家自主发展的精气神,遍布临沧山乡的自然村振兴理事会已带领群众自主解决问题14205个。
让村庄规划“留得住乡愁”,临沧经验在云岭大地得到推广。今年5月,云南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通知》,动员公职人员回乡编制科学实用的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到2023年,云南省将全面完成行政村、农村社区的村庄规划编制。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31日 1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