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全球气候变暖给我国带来显著影响
近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最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这是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中国气象局8月18日召开媒体访谈会,对这一报告的内容进行了解析。
这一报告的主要结论和意义是什么?气候变暖将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你关心的这些问题,气象专家一一作出了回应。一起来看看——
1970年以来的50年是过去2000年以来最暖的50年,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介绍了这一报告中的4点主要结论。
第一,毋庸置疑的是人类活动已经引起了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变暖。1970年以来的50年是过去2000年以来最暖的50年,1901年至2018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20米,上升速度比过去3000年中任何一个世纪都快,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达410ppm,高于200万年以来的任何时候。2011年至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因1850年之前的观测有限,因此采用的是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值)上升了1.09℃,其中约1.07℃的增温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上世纪70年代以来热浪、强降水、干旱和台风等极端事件频发且将继续。全球变暖对整个气候系统的影响是过去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
第二,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未来20年,和工业革命时期相比,全球温升将达到或超过1.5℃。如果未来几十年,能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减排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温升将在本世纪内低于2℃。只有采取强有力的减排措施,在2050年前后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情景下,温升有可能低于1.6℃、且在本世纪末降低到1.5℃以内。过去和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许多气候系统变化,特别是海洋、冰盖和全球海平面发生的变化,在世纪到千年尺度上是不可逆的。
第三,全球许多区域出现极端事件并发的概率将增加。高温热浪和干旱并发,以风暴潮、海洋巨浪和潮汐洪水为主要特征的极端海平面事件,叠加强降水造成的复合型洪涝事件加剧。到2100年,一半以上的沿海地区所遭遇的百年一遇极端海平面事件将会每年都发生,叠加极端降水,将使洪水更为频繁。特别是不排除发生类似南极冰盖崩塌、海洋环流突变、森林枯死等气候系统临界要素的“引爆”,一旦发生将对地球生存环境带来重大灾难。
第四,尽快实现净零碳排放将可能实现温升控制目标。未来温升由历史累积和未来排放的温室气体共同决定,如果要将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限制在特定水平,需要限制累积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达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在低排放情景中,实现2℃温升目标需在207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而实现1.5℃温升目标,则需要在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并在之后采取强有力的负排放措施。与此同时,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也需要大幅减少,而快速持续减少甲烷等短寿命温室气体也将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这次评估报告在架构设计上更加综合,涵盖气候变化系统大尺度变化、过程机理和区域信息;内容上更加面向气候变化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减缓决策服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说,报告有三个新特点:一是对气候变化的程度、范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二是与以往评估报告相比,报告中有关区域气候变化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支持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气候变化区域适应有关的大量内容,充分加强了与其他工作组之间的衔接和一致性。三是减少了有关结论的不确定性。
未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强度趋强,同时复合型事件和并发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将增加
未来全球升温会对我国气候产生什么影响,暴雨、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不会增多,我国不同区域会面临怎样的风险?
巢清尘说,随着气候变暖加剧,未来我国平均气温将继续升高,极端热浪更加频繁,强降水及其诱发的洪水增加,海平面进一步上升,沿海地区会发生更多洪水;寒潮和霜冻事件将有所减少,但不意味着不会发生;积雪和河/湖冰减少、西部冰川退缩、西部多年冻土继续退化。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强度趋强,同时复合型事件和并发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将增加,特别是热浪和干旱并发事件,以及由以风暴潮、海洋巨浪和潮汐洪水为主要特征的极端海平面事件和强降水叠加造成的复合型洪涝事件将更常见。
“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持续增暖的气候会进一步相互作用,带来更加显著的影响。比如城市化与极端高温事件复合,将加剧城市热浪的严重性,给城市用电带来巨大挑战。城市化还会增加城市和下游地区平均降水和强降水以及由此产生的径流强度,带来城市内涝。对沿海城市,极端降雨/极端河流量与更频繁的极端海平面事件复合,将加大沿海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巢清尘表示。
巢清尘说,根据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区域的脆弱性和暴露度差异,可以看到中国东部从东北到华南是极端降雨的高危险区,这一带又是人口和经济的聚集区,东部发达地区将承受更高的气候风险;中部从华北到华南,以及西北部是高温热浪的高危险区;华北、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部、西北和西南地区是干旱的高危险地区;西南、华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松嫩平原为自然生态系统承受高风险的区域;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西北绿洲是粮食生产承受高风险的区域。
“中国的增温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全球气候变暖给中国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中国不同区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宋善允表示。
报告由来自全球65个国家的234位作者历时6年完成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袁佳双介绍,IPCC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联合建立。IPCC组织全世界数千名科学家,已完成了五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工作。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于2013年发布。袁佳双说,IPCC评估报告汇集了全球最新的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反映了当前国际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认识水平,是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科学认识方面权威和主流的共识性文件,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国际气候治理的重要科学基础。
“《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是IPCC在第六次评估周期发布的首份工作组报告,来自全球65个国家的234位作者历时6年,通过对1.4万多篇文献的综合评估,以最新数据、详实证据、多元方法提供了全球和主要区域气候变化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认识,其结论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落实《巴黎协定》目标提供重要科学基础。”巢清尘表示。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