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故事④)

本报记者  刘少华
2022年01月13日09:1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2022年1月2日,在湖南省常宁市板桥镇长冲铺村,菜农抢抓时机采收蔬菜。
  周秀鱼春摄(人民视觉)

  在黑龙江垦区七星农场,一台无人驾驶收割机在稻田内收割作业。
  新华社记者 孙晓宇摄

  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甘圩镇甘圩社区冬季田园。
  潘华清摄(人民视觉)

  “坚持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2021年4月召开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这是其中重要一点。

  “土生万物”,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自古以来,中国的田养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还将惠及未来。

  “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这是中国人保护耕地的历史眼光。

  

  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一处都有着不同的土地资源禀赋。从黑土地到黄土高坡,从高山大川到鱼米之乡,中国人民世世代代耕种于此。过去,因为一些原因,有些耕地遭到了破坏。如今,在耕地保护意识日渐觉醒之际,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共同努力,借助科技和知识的力量,使越来越多的耕地得到了有效保护,越来越多的土地成为丰收的沃土。

  头一次去东北的外地人,会震惊于大地泛着油光的黑。这是土地肥沃的标志。过去,民间俗语这样形容:“抓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

  黑龙江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是一片面积有1.4万多亩的水稻田,这里年产水稻近9000吨,相当于7万人一年的口粮。2018年9月,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三江平原腹地,为保护黑土地开出良方:“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

  黑土是在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草甸植被下形成的,过去,黑土地覆盖着一层厚实的黑色腐殖质。但这些年来,东北黑土地普遍流失,每年土层会降低3毫米左右,而且颜色越来越黄、越来越硬、越来越“瘦”。

  如何保护黑土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已经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梨树模式。秋收之后,玉米秸秆就地覆盖,时间久了为土地盖上一层厚“被子”,不但保持水分,培养了腐殖质,连蚯蚓都多了。再加上中国自主研发的免耕播种机,尽量减少对黑土地的伤害,一次性完成全过程,如今的梨树,黑土地重焕生机。

  黄土高坡上,同样开始收到生态保护的回馈。

  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老一辈都有吃不饱的记忆。这里土地瘠薄、十年九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高西沟人为填饱肚子也走过弯路。本以为“多刨一个‘坡坡’,多吃一个‘窝窝’”,却越刨越穷。

  痛则思变。上世纪50年代,高西沟开始摸索“三三制”(田地、林地、草地各占1/3)。高西沟的探索,解开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道难题。

  如今,黄土坡上有松、柏、槐、榆、杨、柠条,还有苹果树、枣树、杏树、核桃树……高西沟村经过几十年综合治理,林草覆盖率达到70%,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人养山,山才养人。”想清楚了这个道理,曾经的“红色沙漠”上,如今漫山遍野是绿色的果树。

  曾被称为“红色沙漠”的江西赣州,近年来向水土流失宣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施蓄水保土、植树增绿,从“向山要树”变成“爱山护林”,“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400多平方公里。

  赣州市定南县白驹村村民胡寿荣感叹,“以前斧头伸向山,山越秃人越穷。如今种了上千亩脐橙,山绿了,日子也火了。”

  山水蝶变,折射发展理念之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坡耕地众多的长江上中游,到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从“有水存不住”的西南石漠化片区,再到侵蚀沟严重的东北黑土区,各地大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3万平方公里。

  治理道道沟壑,染绿条条山梁。

  水利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实现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强度由高到低的历史性转变,水土流失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的367.0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0年的26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下降了10个百分点。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2021年8月26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布。“三调”结果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从全国层面看,实现了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

  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总书记注意到一个趋势:“过去是南粮北调,现在是北粮南调。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种粮食,要么建养殖场,要么是种花卉果木,那么粮食怎么办?”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目前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是 “非农化”“非粮化”。

  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事实上,此前在国土调查结果公布之后,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陆昊就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三调”成果,虽然我们守住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完成了2020年18.65亿亩耕地保有量任务,但形势依然严峻。

  陆昊说,要充分暴露各种矛盾分歧,明确矛盾处理规则。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耕地主要用于粮棉油糖菜等农产品生产,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在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方面,既要管住“非农化”,也要管住“非粮化”。

  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同样是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少行动。比如在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到2021年6月,山东省沙化和荒漠化涉及13市79个县(市、区),根据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初步成果,山东省沙化土地较上一个监测期减少了7.4万公顷,荒漠化土地减少了22.4万公顷。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386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减,沙区和岩溶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表示,中国是“土地修护方面极其先进的国家之一”,“我到过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一些石漠化的地区,亲眼见证了中国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他说,中国在这方面有着很多很好的经验案例。另外,中国还有先进科学技术可以与世界其他国家分享交流。

  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

  生活在一方净土上,是这片土地上所有人民的共同期盼。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2016 年5 月,国务院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净土保卫战取得积极成效。

  2018年,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启动。

  来自各地的实践,为我们打好净土保卫战,提供了非常多思路。

  比如在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对耕地利用造成影响。近年来,华北地区通过节水、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压减地下水超采。

  河北省曲周县地处华北平原,属于地下水超采区。近年来,曲周县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全县10个乡镇设立11个节水小麦示范方,引进17个抗旱节水小麦品种。近些年,该县推广节水小麦9.2万亩,压减地下水开采400万立方米。

  比如过去农药包装废弃物是重要污染源,最近几年多个省份新招频出应对。

  最近3年来,黑龙江省认真实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在前两年开展试点探索基础上,2021年工作再加力、措施再加强。全省已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县级储运站139个、村屯回收点8269个、农药门店回收点5179个,已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 5321吨、回收率达到84%。3年时间里,黑龙江财政累计投入回收处理专项奖补资金3000万元,带动市县级财政投入8700余万元,有力推动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治理工作全面开展。

  2021年初,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将在武汉市新洲区和仙桃市、潜江市等10个县市区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统一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并集中无害化处理。

  从国家层面来看,这几年做了非常多的基础性工作。

  2021年8月,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在推进净土保卫战方面,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完成了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基本摸清了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的底数,按计划完成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分类管控任务。“这个任务量是非常大的,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初步遏制住了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面对未来,黄润秋表示,下一步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减污”工作就是降低污染物排放,可以进一步拓展为九个字——“提气、增水、固土、防风险”。

  “固土,就是要巩固和拓展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黄润秋说。

(责编:李楠桦、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