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生态

武汉创建“湿地花城”

本报记者 范昊天
2022年01月25日09:0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2021年12月11日,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湿地公园池杉红艳,引来游客游览观赏、拍照。
  方国喜摄(人民图片)

  越冬候鸟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府河湿地保护区水面上腾空飞跃,吸引了众多观鸟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前往,这里已成为观鸟、拍鸟、休闲的好去处。
  李长林摄(人民图片)

  地处长江中游的武汉,依水而生、因水而兴。165条河流、166个湖泊、145公里长江岸线……湿地面积16.2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8.9%,是中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于2022年11月在武汉举行,这是中国首次承办该项国际会议。

  丰富的湿地资源,四季鲜明的气候特点,孕育了武汉一年四季繁花盛开的美景。去年以来,武汉大力推进“湿地花城”建设,通过修复湿地生态、建设湿地公园、打造花卉片区等工作,绘就“江风湖韵、山清水秀、树茂花繁、人在园中”的山水园林新画卷,让市民享受到更多湿地生态福祉。

  修复湿地生态,鸟儿回来了

  冬日清晨,在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晨光播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群群越冬的候鸟在此栖息,吸引了不少观鸟爱好者前来摄影。

  “随着湿地生态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候鸟来到沉湖越冬。”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兴奋地说,不久前保护区组织专项调查,共记录到越冬鸟类54种5.3万余只,其中不乏卷羽鹈鹕、黑鹳和东方白鹳这样的“稀客”。

  沉湖湿地是武汉市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方瑛介绍,近年来沉湖湿地大力实施退养还湖(还湿)和生态修复工作,拆除原有鱼塘藕塘的围埂,让整个水系连通活起来;建设了“智慧沉湖”监测管理系统,采用声纹、图像识别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巡护人员的实时调度指挥。

  前些年,武汉湿地资源面临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围湖造田等活动使湿地面积不断缩小,调蓄功能下降;生物资源过度利用使生物多样性受损;湿地污染使水体富营养化日趋明显。

  湿地保护,立法先行。2010年3月,武汉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湿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随后又陆续出台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等法规,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性保障。

  近年来,武汉持续开展对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等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10个湿地公园的保护与修复;实行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中心城区40个湖泊全面退出经营性水产养殖。

  据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近3年来,武汉以长江武汉段145公里为主战场,扎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实施治水项目1281个,完成建成区65个黑臭水体治理。

  建设湿地公园,游人多起来

  在武汉市洪山区武金堤外的洪山江滩,工人们在公园内播撒草籽,安装游乐设施。

  “以前这里是荒地,因为闸口封闭,住在江边却看不到江。”带着孩子前来玩耍的孙女士笑着说,如今江滩公园即将建成,市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据了解,洪山江滩西起白沙洲大桥,东至杨泗港大桥,全长3.12公里,是武汉中心城区江滩建设的“收官之作”。从汉口江滩到武昌江滩,从青山江滩到洪山江滩,经过多年蜕变,武汉江滩已从防洪岸滩变成“百里画廊”,成为了江城人民的生态滨水乐园。

  曾经的武汉长江边码头林立,居民“临江不见江”,长江生态承受着巨大压力。2018年12月15日,武汉市部署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工作。截至目前,已顺利完成全部103个码头优化调整任务,清理腾退岸线总长47公里。

  对于清理腾退出来的岸线,武汉各区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累计复绿近800万平方米。同时,围绕武汉两江四岸空间格局,统筹山、水、路、岸、产、城关系,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江滩公园和各种滨水活动设施,还岸于民、还江于民。

  每到周末和夜晚,在武汉东湖风景区沿线的东湖绿道上,前来散步、骑行的市民和游人络绎不绝。2015年以来,武汉围绕东湖这个“生态绿心”,陆续建成全长100多公里的东湖绿道,它像一条长长的项链,沿着湖岸线和湖中岛屿蜿蜒延伸。移步易景,时而山丘、林地,时而岛屿、湿地。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亢德芝介绍,绿道全程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利用原有湖边坑塘、沟渠、林地、草地和湿地构建海绵体,雨水可通过绿色植被、水生植物再过滤,有效消减了汛期强降水对岸坡的直接冲击,也减少了污染入湖。

  近年来,武汉不断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累计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26处。“力争到2025年,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湿地保护全覆盖。”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打造花卉片区,城市靓起来

  不久前,持续一个月的武汉市第38届金秋菊展圆满落幕。本届菊展共设立18个展区,近2000个品种的160万盆菊花以及60万盆各类时令花卉参展,参展品种和规模都超过往年。

  菊展结束后,“菊花进社区”活动开启,各区将近12万盆菊花及绿植送进邻近20多个社区的绿色驿站以及福利院、对口扶贫村、隔离酒店等地,让撤展后的菊花在社区、在居民家中落地生根,继续装点市民生活。

  去年以来,武汉大力实施“花漾江城”行动,计划未来5年通过打造江滩湿地等9大花卉亮点片区,建设10处花卉特色公园、300个街心花园、500公里赏花绿道、20条花卉景观大道、10条河岸花廊、300公顷花田花海、100个美丽乡村,推广8大花卉节事活动等,将武汉打造成四季花开不断的缤纷花城。

  “亮点片区是在原有基础上,深度挖掘区域特色和内涵,形成‘一区一彩’的城市风貌。”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大学之城”的主要植物是樱花,底色是粉色;“历史之径”片区将在原有的法桐基础上,加种八仙花,以粉、黄为基调;“长江湿地花园”则初步定在汉口江滩四期,将以芦苇、鸢尾为特色,打造湿地花园风貌。

  “武汉送了一条街的鲜花给我们!”去年“十一”期间,在武汉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江汉路步行街,游客惊喜地发现,行道树樟树的树池内,新种的三角梅、变叶木、雏菊、秸梗等多种花卉,取代了原先色彩单一的麦冬草;智慧型路灯灯杆上都挂上了“花球”,矮牵牛在风中尽情初绽;灯杆之间首次出街的花箱,也种上了各色花卉。

  这是武汉为建设“湿地花城”而打造的首个“花漾街区”,总计使用了100余种、5万盆花卉和色叶植物。未来5年,武汉还将打造30个这样的花漾街区,建设花园、阳台、露台等样板,引导广大市民共同参与“湿地花城”建设,让市民和游客尽享花城的芬芳。

(责编:郭思邈、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