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六十周年
共饮一江水 血脉永相连

3月31日晚,东江水供港60周年纪念典礼在香港举行。1965年3月1日,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对香港供水,从此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60年来,这项工程对香港累计供水超300亿立方米,约占香港淡水总用量的八成,有力支撑香港经济腾飞,成就了“东方之珠”的繁荣盛景。
血浓于水,铸就香港发展“生命线”
4月2日,香港尖沙咀海防道。香港水务署“东江水供港60周年”专题流动展览车上,香港市民张女士正带着孩子参与虚拟实景游戏“滴惜仔探索之旅”和问答游戏“东江水知多少”。她说:“希望孩子通过展览明白自来水并非‘自来’,了解东江水对香港的重大意义。”
从香港上世纪60年代旱灾的艰难岁月,到东深供水工程的伟大壮举,再到粤港共同为保障水质水量付出的不懈努力……流动展览车用丰富的图片和视频一一呈现。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去,阿妈上佛堂,唔知几时没水荒”,展出的黑白照片中,人们捧钵提桶、排队等水的情形,正是这首歌谣的具象化。
被水包围的城市,因何缺水?香港三面环海,淡水资源匮乏,每遇大旱,水荒必至。香港水务署资料显示:1963年,香港遭遇大旱,每4日供水一次、每次限4小时的“制水”措施,让全港人民苦不堪言。民众为了省水各出“奇招”,有些学校取消了体育课,以减少学生的洗澡次数。
危急时刻,党中央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国家特批专款3800万元建设东深供水工程。1964年2月20日,工程全线开工。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当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气壮山河的口号,在黑白老照片上仍清晰可见。缺机械、少技术,输水线路长、水位提升难度大、工期紧张、台风频繁袭扰……上万建设者以血肉之躯战天斗地,克服重重困难,仅用1年时间,建成长达83公里的宏大供水工程,将原来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石马河改造成逆流的输水人工运河。这条运河跨越6座山,经过8级泵站逆流提升,从海拔2米逐级抬高至46米。香港同时兴建大型抽水站、水管和隧道,将东江水分送到香港各区。
工程落成典礼上,港九工会联合会和香港中华总商会送来两面锦旗,上书“饮水思源,心怀祖国”和“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
此后60年,为全力保障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一代代建设者接续奋斗,先后于1974年、1981年、1990年和2000年,对东深供水工程启动了三次扩建、一次全面改造。
“国家照顾香港的用水需要,不断优化供水安排。东江水供港不只是一项水利工程,它承载着血浓于水的家国深情,这条‘生命线’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长期缺乏淡水的发展困局,支撑香港经济持续发展,滋养香港市民安居乐业,有力保障了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东江水供港60周年纪念典礼上说。
科技赋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清明时节,香港上水东江水输水管的其中一段被布置成竹子形状,可爱的大熊猫和水务署吉祥物“滴惜仔”点缀其上,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打卡拍照。
今年上半年,香港水务署发起“东江水供港60周年打卡”活动,鼓励市民与相关水务设施“亲密接触”,加深了解。
6处打卡点中,唯有深圳水库在香港之外。在这里,“一齐庆祝东江水供港60周年”的主题展板十分醒目。“欢迎香港市民来此打卡,与我们的无人机检查、无人船采样等数智化管理作业‘偶遇’。”粤海水务深圳供水管理部总经理李迎春说。
在位于广东东莞的太园泵站——粤海水务东深供水工程首级抽水站,闸门前,一个探出的监测器分外显眼。粤海水务桥头供水管理部水质室主任陈娈介绍:泵站采用油膜自动监测系统检测水质,水面上哪怕有一点码头漏油污染,都可精确检测到。
香港水务咨询委员会主席关继祖教授先后考察过河源市新丰江水库、东莞市太园泵站等地。他说:“考察中,感受到广东省的严谨及认真,衷心感谢祖国为保障东江水水质所作的努力。”
科技赋能,供水质与量实现双飞跃。1998年,深圳水库建成了当时世界上同类型规模最大、日处理水量达400万立方米的原水生物硝化工程,为香港供水水质增设了一道“安全网”。2000年至2003年实施的改造工程,按照清污分流的设计理念,将供水系统由原来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输水改为封闭专用管道输水,实现了对港供水质与量的双重飞跃。
60年间,从天然河道到全封闭输水系统,从肩挑背扛到智慧水利技术,东深供水工程四次改扩建的轨迹,是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2020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印发。2024年1月30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通水。“广东认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历时5年建成大湾区超级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作为东深供水工程的‘延续’。从西江干流取水,为香港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对港供水实现‘双水源、双保障’。”广东省水利厅厅长黄志坚介绍。
“当前,我们正全力做好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加强东江水源地保护,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围绕水安全重大问题加强技术交流与联合攻关,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涉水事务标准协同与创新,持续完善大湾区水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香港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利部港澳事务归口部门负责同志金海说。
4月1日,香港礼宾府,水利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涉水事务管理与合作的安排》。双方将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供水安全保障、规划及项目建设管理等领域的合作,建立固定交流合作机制。同日,国际水务领袖高峰论坛在香港举行,世界著名水务专家齐聚一堂,内地和香港的相关单位分享智慧水务与水质改善方面的经验。
“未来,香港与内地水事合作将会越来越紧密。香港作为舞台、窗口,正向世界展示我们国家的水务力量和先进技术。”香港水务署署长黄恩诺表示。
饮水思源,家国情怀代代传承
“东江水象征着香港和广东血浓于水。”香港方树福堂基金方树泉小学的朱凌萱同学将“共饮一江水,血脉永相连”写在了自己的画作上。
为纪念东江水供港60周年,香港水务署举办了全港幼稚园和小学填色及绘画比赛,朱凌萱同学获得了高小组冠军。这一以“一脉相连 饮水思源”为主题的比赛共收到1.8万多份参赛作品。
据了解,香港水务署以“一脉相连 饮水思源”为主题,策划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于去年9月起陆续推出。
今年2月,香港发展局、教育局及水务署合办“东江水供港探索之旅”中学生内地考察活动,来自7所中学的约90名师生参与。全国青联委员、湾仔区议员穆家骏表示:香港中学生在粤海水务展览馆了解东深供水工程的兴建缘由、建设历程、工程现状,在太园泵站感受工程“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传奇,更深刻地体会到祖国对香港的关怀和支持。
今年暑假,香港水务署还将组织国家水利建设暨文化科技参访团,让香港年轻一代及工程业界亲身体会国家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务局资助的约30个以“东江水供港60周年”为主题的交流项目也整装待发。
“希望活动能让更多年轻人明白,‘爱国’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正如东江水供港60年不断,国家对香港的关怀和支持也始终如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组长李慧琼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8日 04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