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田地在海底”(记者体验)


![]() |
6月24日上午,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猴岛近海,陈宏潜入水底种植珊瑚。 |
![]() |
![]() |
陈宏在水下查看珊瑚苗生长情况。 |
![]() |
工作人员用特质水泥把活的珊瑚苗固定在苗床上。 |
![]() |
图为固定好的珊瑚幼苗。 |
![]() |
图为陈宏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猴岛近海3米海底上安放的珊瑚苗床。 |
![]() |
6月25日,傍晚的三亚湾正在退潮。在三亚凤凰岛珊瑚培育示范点,形态各异的珊瑚在清澈的海水中若隐若现。 |
在海底“种”珊瑚是一种什么体验?
对于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宏而言,这是他的日常工作。作为一名“水下育林人”,年近60岁的陈宏已经与珊瑚生物研究打了30多年的交道。30多年来,陈宏和他的团队研究珊瑚繁育,在海底“造林”,成功掌握了无性繁殖珊瑚技术,让中国在珊瑚繁殖成活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6月下旬,海南岛南部周边海域受天文现象影响,退潮时水面会低于海平面,届时,平时“隐匿”在海中的珊瑚礁将会露出水面,摘下面纱展露真容。赶在这次退潮之前,本报记者来到海南省三亚市和陵水黎族自治县,与陈宏一同潜入海中,在水下“种”珊瑚。
人工育苗
“从零开始,平地起高楼”
6月24日清晨,陵水猴岛,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海浪轻轻拍打着沙滩。岸边不远处,是一艘由钢管和木板搭起的简易筏子。
见到陈宏时,他正在筏子上摆弄一张特制的珊瑚“婴儿床”。长约3米的“床架”由不锈钢制成,1米宽的“床头”上系着白色的悬浮球。每块“珊瑚宝宝”被特质水泥固定在“床”上的钢筋横梁上,即将沉入海底“睡个好觉”。“婴儿床”学名叫做珊瑚苗床,是陈宏海底“造林”的主要工具。
“来,搭把手!”陈宏喊我和他的工作人员一起,从岸上把剩下的4个珊瑚苗床抬到筏子上。随着柴油发动机的启动,我们一行六人坐在筏子上,带着5个珊瑚苗床,在上下起伏的海浪中前往远处浅海海床的育苗点。在那里,我们要将这些苗床放入海底,完成“种”珊瑚的第一步。
“珊瑚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动物。”陈宏说,珊瑚礁是由一个个珊瑚虫组成的,每一个孔洞都会住着一个珊瑚虫。当珊瑚虫长到一定大的程度,它就一分为二,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珊瑚礁。到了产卵的季节,每个珊瑚虫会在同一个时间向海里面排放珊瑚卵。“这个时候在海中的晚上,你就会看到,黑漆漆的海水里漂浮着成百上千的红色珊瑚卵,场景非常梦幻,就像在太空见到了外星生物。”陈宏说。
陈宏还记得,起初提出想要人工培育珊瑚苗,很多人觉得是天方夜谭。研究培育珊瑚的每个步骤都异常艰难。“先要弄清楚珊瑚致病和死亡原因、珊瑚群落的生长规律,再逐步摸索珊瑚修复保护技术。”陈宏说,海底种珊瑚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好似平地起高楼。
“开头要有好苗,后面看成活率。”讲起种珊瑚的过程,陈宏如数家珍,“珊瑚育苗技术分为室内育苗和野外育苗,苗床是我们野外育苗的独家发明。”
陈宏告诉我,每次野外育苗,首先要在海底选择合适的珊瑚母体,然后现场取苗,再将珊瑚苗固定在苗床或者选好的礁石上,让苗种重新繁殖扩大族群,整个过程类似于陆地上的植物嫁接。
水下“种树”
从西沙到海南岛
穿好潜水装备,背上氧气瓶,本报记者跟随陈宏潜入水下3米,一起来“种”珊瑚。
由于日照的缘故,上午的海水清澈透亮,从水下向上望去,阳光穿透海面在海底形成了“丁达尔效应”,无数炫丽的光柱闪耀在波光粼粼的海水中,如梦似幻。
作为一个老潜水员,陈宏只穿了一双脚蹼,咬着一个呼吸管就下水了。对他而言,30年的海底“种植”经验让潜水如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在海底“种珊瑚”,听起来好像是世界上最美、最浪漫的工作,可美丽背后却异常艰辛。
在大海里种植珊瑚绝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把珊瑚连同珊瑚架绑在网上,带着网潜入水底,把网罩在礁石上。珊瑚架要用钢钎钉在礁石中,这样,就算是风浪来势很急,珊瑚也很难被冲散。
种完一张,再浮上来,绑第二张网,如此反复,一天要沉浮十几次,但这已算是快的了。在陈宏发明这种方法之前,种珊瑚只能像插秧一样,一株一株地种。
如果海底没有礁石,就要投放一个个重近两吨的大型水泥基座来代替,然后再套上礁盘,每个礁盘可以种200株珊瑚。潜水员下水后,把珊瑚苗的盆栽套在礁盘的格瓦上,底部再用螺母拧紧、固定。
一起出海的船长告诉我:“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的,一颗一颗钉子,一株一株珊瑚,要种遍整个大海,根本不可想象。”
每当同事们下水前,陈宏总会耐心叮嘱:“慢点放,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潜至海底作业时,充满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可谓危机四伏,陈宏就曾遇到过不少危急时刻。有一次,他在某海域潜水调查珊瑚礁,在水下12米处潜水服意外漏气。当时只有3分钟的时间,情况十分危急。在紧急时刻,他根据经验马上卸掉沉重的铅块升到水面,被同伴及时救援,才避免了一次重大意外。
“我在凤凰岛投人工珊瑚礁石时,绑着1吨多礁石的绳子一下子缠到身上,将脖子死死勒住。幸亏后来用潜水刀割断绳子,才和死神擦肩而过。”谈及长期以来海底作业的艰辛,陈宏只是一笑带过。从西沙到海南岛,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扎入水中,星星点点地拼凑出如今近岸珊瑚丛生,鱼群环绕的美丽画卷。
“农民的田在地里,渔民的田在海上,而我的田地在海底,海底和大地一样,总会回报辛勤付出的人。”陈宏说。
人生愿景
让“海石花”开满这片海
珊瑚,海南当地人叫“海石花”,被科学家誉为“海底热带雨林”。珊瑚群落为海洋鱼类、贝类、藻类提供了栖息场所,是近岸海域生态稳定的重要基础。“有了珊瑚,大海就活了起来。”陈宏对我说,“让‘海石花’开满这片海,在海南岛四周海域,打造一片缤纷多姿的‘海底雨林’,是我的梦想。”
6月25日,傍晚的三亚湾正在退潮。在三亚凤凰岛珊瑚培育示范点,形态各异的珊瑚在清澈海水中若隐若现,长势喜人。
下午6点,水面降至海平面下17厘米,我从岸边走进海里,走到这片辽阔的“珊瑚雨林”中,看到小鱼小虾从脚边游过,藏在珊瑚丛里的海蟹一边觅食一边打量着我这个闯入领地的“不速之客”。我仿佛置身东海龙宫,《西游记》中描写的奇伟瑰丽的场景跃然眼前。
这是陈宏及其团队深耕多年的“海底雨林”一角。
阳光下,陈宏黝黑的脸庞,满是喜悦和兴奋。他说,他的珊瑚苗人工培育规模目前已呈几何倍数增长。
2013年,陈宏有了“百万珊瑚计划”的想法。他想在海南岛的主要岛礁种下100万株人工繁殖的珊瑚苗,建一个海底花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从西沙到海南岛,陈宏已培育了百余种珊瑚物种。此外,陈宏还建立了一个珊瑚种质基因库。基因库主要分为野外库、室内库和标本库,种质资源侧重以活体保存为主,标本保存为辅。
如今,陈宏在三亚周边海域种下的珊瑚,已经超过70多万株,他的“百万珊瑚”梦,离实现越来越近了。
近年来,海南一直坚持科学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如今,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环保力量彼此协同发力,共同守护“海底雨林”。而随着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新技术应用于珊瑚礁保护修复,科技力量正为这片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注入新活力。
“现在政府支持力度大,社会对珊瑚保护有共识,我有信心把珊瑚继续‘种’下去。”陈宏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