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安新区以柔性执法守护绿水青山
执法通知缘何变成帮扶通知


点击播报本文,约
走进贵州贵安新区,沿着数谷大道一路前行,贵州黔珊秀土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地面堆满了黑色泥土。
厂外绿树葱郁,厂内满地黑泥,极具反差的景象不免让人心生疑惑。“这可不是黑作坊,我们生产的是园林营养土,正儿八经地变废为宝呢!”看出了记者的疑惑,公司总经理刘智星赶忙解释。
看准再生资源产业的巨大潜力,2023年5月,刘智星的公司在贵安新区建成投产,专门从事市政污泥再生利用。生意日渐红火,产能持续扩大,但生产过程中污泥散发的臭味越来越浓烈。为了避免污染扩散,刘智星和同事们尝试过添加香精等手段减轻味道,但收效甚微。
贵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也找上了门——接群众举报,企业生产已经影响到居民生活和周边环境。经过现场调查,企业被认定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排放恶臭气体。正当刘智星准备认罚时,他收到的却不是罚单,而是一纸《贵安新区生态环境督导帮扶通知书》。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送达的是执法通知书,文书改变了名称,意味着不同的处理方式。”贵安新区生态环境局执法科科长付倬介绍,鉴于贵州黔珊秀土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是新建企业,属于初次违法且没有造成生态环境危害后果,局里改罚款为督导帮扶,督促企业主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按照督导帮扶通知书指出的问题和指导意见,刘智星聘请专业队伍对厂房进行系统整改,将发酵区改造为全封闭负压车间,安装除臭系统装置,对臭气进行集中治理。“从改造方案选定,到施工细节把控,生态环境部门给予了全程指导,帮我们精准解决了污染问题。”刘智星还自我“加码”,对筛分破碎车间也进行了改造,防止以后再出现浮尘问题。
“如果当初开的是罚单,那必然会留下行政处罚记录,参与招投标时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刘智星坦言,正是这纸督导帮扶通知书,让企业对环保问题重视起来,也坚定了企业的发展信心。今年,公司二期项目正式投产。
贵安新区不断优化执法理念,探索生态环境领域开展柔性执法,指导企业规范日常环境行为,变被动接受监管到主动践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2022年至2024年,新区环境监管重点单位从130余家增长至200多家,行政处罚数量则由16起降为10起。
“柔性执法不是放任不管,对于生态损害行为,我们也绝不姑息。”贵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源刚表示,在开展柔性执法的同时,新区深入开展生态损害线索筛查工作,运用科学的监测手段和严谨的调查方法,对各类可能涉及生态损害的事件进行全面梳理。2024年以来,已启动4件生态损害赔偿案件,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责任主体付出应有的代价。2024年,贵安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和稳定向好,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3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