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抹綠何以賞“新”又悅目
人類是一個整體,地球是一個家園。近日,《碳達峰碳中和的中國行動》白皮書正式發布,全面介紹五年來中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減排降碳,為家園增綠、讓產業煥新。讓我們通過九組數據,一覽這抹綠何以賞“新”又悅目。
渠相通、水暢流 打通農田水利“最后一公裡” 清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北部元謀縣壩子,清冽的渠水沿著新建的管道,精准滴灌著萬畝青翠的蔬菜。種了二十年冬早蔬菜的李福生,不再為水發愁:“過去搶水澆地,現在手機一點,水就到根。
前10月全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超萬億元 本報北京11月11日電(記者王浩)記者從水利部獲悉,今年1—10月,全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0094.7億元,實施各類水利項目4.6萬個,新開工水利項目2.8萬個,其中,新開工湖南省洞庭湖區重點垸堤防加固二期、廣東黃茅峽水庫、廣西邕北灌區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水利建設吸納就業248.4萬人,發放就業人員工資470.6億元。
中國光伏賦能全球綠色低碳轉型 本報電(記者劉發為)在《巴黎協定》簽署10周年與中國“雙碳”目標提出5周年之際,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支持、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辦的“光伏賦能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主題交流會日前在京舉行,會上發布的《2025中國光伏建設進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總結了中國光伏建設的重大成就,展示了從戈壁沙漠到城鄉屋頂的光伏建設實踐,梳理了技術突破和模式創新對全球氣候行動的貢獻,展望了中國光伏以“十億千瓦”為起點,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未來邁進的前景。 報告顯示,中國光伏產業在過去10年間實現迅速增長,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驅動力。
大渡河“牽手”岷江 雙水源滋養平原(美麗中國) 核心閱讀 11月7日,引大濟岷工程啟動建設,將與都江堰供水工程形成雙水源水網體系。工程設計堅持生態優先,建設完成后將提升區域水資源調蓄能力,助力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
台風“鳳凰”向華南沿海靠近 本報北京11月10日電 (記者蔣雪鴻)10日17時,今年第26號台風“鳳凰”的中心位於台灣島鵝鑾鼻南偏西方向約500公裡的南海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2級(35米/秒)。中國氣象局於10日11時啟動重大氣象災害(台風)三級應急響應。
海南啟動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項目 27日上午,海南省海岸帶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正式動工。該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海南島海岸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服務功能,推動生態保護、防災減災與綠色發展協同增效,為海南自貿港建設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提供堅實的生態支撐。
全域保護 融合發展 2025年6月,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晉中市、太原市、呂梁市19個縣(區、市)全域成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以“一帶(農耕文化帶)、一廊(晉商文化走廊)、一區(方言文藝區)、一圈(節慶文化圈)”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