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六區,夜間首要污染物為細顆粒物,指數330—350﹔白天首要污染物為細顆粒物,指數190—210……”2013年12月24日下午,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照例發布了全市六個區域當天夜間和第二天白天的空氣質量預報。24日北京遭遇重度污染,預報顯示第二天的形勢也不樂觀。
北京自2001年開始開展這樣的預報。從那一年起,環保部門和氣象部門聯合向社會發布47個城市的空氣質量預報。目前,全國有近百個城市陸續開展了空氣質量預報。
預報結論如何得出
環保和氣象部門聯合“會診”,准確預報氣象條件尤為關鍵
空氣質量預報是怎樣進行的?
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大氣室副主任李雲婷告訴記者,每天的預報主要由兩個值班預報員完成,整個工作組的八九個人都會參與。預報人員要參考一些輔助信息,包括監測實況、污染擴散形勢的條件分析、對整個區域空氣質量的評判,還包括以往積累的各個季節污染物變化情況的經驗。
預報員做預報的重要幫手,是統計模型和數值模型,每天由電腦自動運算這兩個模型,產生預報結果,作為重要的輔助信息。統計模型結合擴散形勢和污染物變化之間的關系,積累了很多的案例,用過去形成的規律去預測未來。數值模型綜合考慮污染物的排放強度、初始濃度、擴散條件、大氣物理化學過程,另外還有本地區和周邊地區的污染相互影響,多個模塊銜接,綜合運算,得出預報結果。
確定最終的預報結論,不僅要經過“內部會診”,還要和氣象部門“聯合會診”。李雲婷介紹,他們每天都會進行內部會商,參加預報的工作人員,每個人都發表對未來空氣質量變化趨勢的見解和看法,意見可能不一樣。值班預報員綜合大家的意見,作出最終的判斷。此外,北京開展空氣質量預報12年來,每天環保部門和氣象部門都會對污染物擴散氣象條件進行會商討論。
每天下午,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向社會發布當天20時到第二天20時的空氣質量預報。“下午4點左右,預報結果定下來,4點半左右,預報結論會通過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網站、手機版的軟件、微博、傳真等途徑發布出去。”李雲婷說。
各地在開展空氣質量預報時,主要考慮地理、污染排放分布狀況、氣象條件,其中,地理、污染排放分布狀況短期內一般是比較穩定的,准確預報氣象條件尤為關鍵。湖南省氣象局局長常國剛說,“顆粒物在空氣中一直存在,哪一天能形成霾,哪一天空氣會變好,基本都是天氣情況決定的。天氣的變化對空氣質量的影響非常重要。”
中央氣象台高級工程師張恆德介紹,2013年9月1日起,中國氣象局正式開展空氣污染氣象條件預報,全國性的預報由國家氣象中心發布,預報內容包括空氣質量及PM2.5等大氣成分的分析,霧、霾、降水等天氣實況的分析,環流形勢及水汽、風、逆溫等氣象參數分析等。預報結果由“好”到“極差”,共分六級,在地圖上分別以鮮綠色、草綠色、黃色、橘黃色、紅色、深棕色標示。
根據中國氣象局和環境保護部最近簽署的合作框架協議,今后,兩部門將加強城市空氣質量預測預報合作,開展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預報試點,強化專業人員技術交叉培訓,逐步在全國范圍聯合開展空氣質量預報。
去年預報准確率為何有所下降
預報針對的指標增多,新指標監測歷史短、規律掌握少
從2013年元旦開始,北京等地開始實施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准》,空氣質量預報和日報針對的主要污染物,在原有的PM10(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基礎上,新增加3項污染物:PM2.5、一氧化碳、臭氧。預報內容由“老三項”增加至六項,同時部分污染物的限值加嚴。
在進行空氣質量預報時,環境監測部門首先估算出PM2.5等六項污染物的預計濃度值,分別計算出空氣質量分指數,並從中選擇最大值確定為預計的空氣質量指數。當預計的空氣質量指數大於50時,就把預計空氣質量分指數最大的污染物確定為首要污染物。
“2013年的預報准確率下降了。去年之前,我們預報的‘老三項’准確率很高,首要污染物基本上100%能報對。現在指標增多了,預報的難度增加了許多。”李雲婷說,有的新指標監測歷史短,北京從去年1月1日才開始對PM2.5和臭氧兩個污染物進行35個監測點的連續監測,還隻有一年,對其污染規律的掌握也不像“老三項”那樣詳細。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研究員柳艷香認為,統計預報缺乏足夠長時間的觀測資料,數值預報則受限於准確的排放源清單,這是制約空氣質量預報准確率的難題。
李雲婷介紹,有的時候,對兩項污染物,各種診斷分析、案例、模型給出的預報結果,都非常近似,預報員確定預報意見時,隻能從中選擇一個作為首要污染物,這是很頭疼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夏天,有時臭氧和PM2.5的指數非常接近,事先要判斷究竟哪個是首要污染物,難度太大,預報的時候會有一些失誤。
“2013年預報相對難一些,技術手段還沒有完全到位,認識也不是特別充分,可以說是硬著頭皮報。需要積累一定的認識、經驗和數據,才能進一步提高預報准確率。”李雲婷表示,“伴隨每天的預報工作,模式的優化和更新同時也在進行,今后預報應該會越來越好。”
預報預警后怎樣防范
了解不同污染物的特點及防范措施,戴口罩可擋住部分PM2.5
2013年12月23日,湖南省環保廳和省氣象局簽訂《關於開展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預報工作的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從2014年1月1日開始,長株潭空氣質量提前24小時預報。長沙市民張女士對此感到很高興:“家裡有老人和孩子,有了空氣質量預報,就能針對空氣污染情況做好准備,減少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不少人對空氣質量預報預警並沒有足夠的重視,對灰霾危害的認知和防范意識不足。
2013年12月24日、25日,接連兩天北京的天空都灰蒙蒙的,空氣污染達到五級重度污染級別,首要污染物為PM2.5。北京市環保局和氣象局此前已發布預報,提醒易感人群須注意防護,北京市還啟動了空氣重污染藍色預警,提醒市民減少外出,並做好防護。但這兩天早上,記者看到,在朝陽區一個公園裡,多位老人在跳舞、鍛煉,沒有一個人戴口罩。附近有一所小學,來上學的孩子和家長中,戴口罩的也寥寥無幾。
專家提醒,人們暴露於PM2.5污染中,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的風險。在這樣重度污染的情況下,應該盡量不要外出,不得不出門的話,戴口罩是一個簡單有效的防護辦法。普通的棉紗口罩對PM2.5就有一定的阻擋作用。醫用口罩的作用較好,N95等型號的口罩對PM2.5的防護作用很好。
李雲婷認為,人們還應注意了解一些污染物的特點及防范措施等環保知識。例如,夏季,臭氧往往會成為首要污染物。臭氧日變化規律很有特點,下午會出現濃度的峰值,對健康影響最大的時段一定是在下午,這一點是和PM2.5不同的。因此,如果預報首要污染物是臭氧,大家在下午時段,尤其是陽光照射比較充足的時段,應該盡量減少外出。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04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