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向媒體通報,為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環保部與全國31個省(區、市)簽署了《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責任書核心內容包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內的10個省及重慶市重點考核PM2.5年均濃度實現下降,其中,北京、天津、河北
確定了下降25%的目標。山西、山東、上海、江蘇、浙江確定了下降20%的目標,廣東、重慶確定了下降15%的目標,內蒙古確定了下降10%的目標。同時,國務院將頒布考核辦法,對未通過考核的地區,環保部將會同組織部門、監察部門進行通報批評,並約談有關負責人,提出限期整改意見。
當“環保基本靠風,藍天基本靠吹”在十面霾伏的時代裡已經遠遠不能奏效之時,顯然,升級治理手段已是當務之急。公開資料可查,2011年,環保部與各地就“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簽下過減排軍令狀,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快,2013年的霧霾天“打亂”了既有的部署,日歷剛剛翻到2014年,環保部再一次與地方簽下軍令狀,最高下降25%的目標,力度和決心不可謂不大。
軍中無戲言。我們絲毫不懷疑防治大氣污染的緊迫性,不過,如今,各行各業、上上下下都在簽,軍令狀接二連三,令人眼花繚亂,大多有名無實,在這樣一種語境下,人們難有信心確保一份新的軍令狀就一定會“出淤泥而不染”。
2010年,“十一五”節能減排考核,媒體上可見“節能減排年底算總賬,情節嚴重的撤職處理”,可是,總賬還是成了一筆糊涂賬,大大方方地軍中有戲言!再早之前,媒體更爆料,工信部公布的淘汰2087家落后產能企業名單,真實情況是“很多早已停產”,地方上用注水的數據應付,這活生生的事實,不正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典型案例?要不是媒體追問,誰能知道?誰又能保証今后不會輕車熟路地繼續照貓畫虎?
其實,這些年,媒體就盤點過很多沒有兌現的“軍令狀”,比如,房價調控、安全生產、中小學生課業“減負”、保障房建設等等,這些,哪一個沒有過“軍令狀”?固然,你不能說它沒有起過任何作用或效果,畢竟,確實“不是說著玩的”,的確推動了治理的動態前進,但既為軍令狀,不能兌現又毫無下文,或者,眼見得弄虛作假又置之不理,顯然,一些軍令狀的節操就這樣碎了一地。
說到頭,軍令狀的“言而無信”,所折射出的正是問責制的尷尬處境。因為沒有問責,所以就敢說大話、說空話、敢出戲言,隻要板子永遠懸在空中而不是要打在屁股上,說句大話又有何難?何況,即便說了,用注水數據也可以蒙混過關,再退一步說,萬一被問責,還有“帶病復出”能壯膽,如此一來,說空話成本真的很低,這反過來又間接縱容了虛張聲勢的軍令狀遍地開花。
當問責制沉睡不醒,再狠的軍令狀都可能淪為“糊涂賬”,甚至不名一文。大氣污染防治,我們需要的不止軍令狀,更需要說一不二的問責制伴行。一言以蔽之,如果說軍令狀本該是一個讓政策執行者望而生畏的猛虎,那麼,有了問責,就如虎添翼,若是沒有問責,事實証明,不過紙老虎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