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甘肅武威實行最嚴格的地下水管理  阻沙漠“握手”

本報記者 林治波 曹樹林
2015年02月06日08: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喚百裡石羊 阻沙漠“握手”(美麗中國·調查·探營生態保護②)

  石羊河蔡旗斷面。
  資料照片(人民視覺)

  昔日被沙漠侵蝕的石羊河。
  資料照片(人民視覺)

  石羊河示意圖。
  資料照片(人民視覺)

  掃描二維碼
  看更多內容

  核心閱讀

  依托石羊河形成的民勤綠洲,是遏制兩大沙漠合圍、防止河西走廊東部地區遭受沙塵侵襲乃至沙漠化的重要生態屏障。近年來,甘肅武威扎實推進石羊河流域治理,採用“一井一表一卡”的方法,實現了地下水資源精細化管理和高效利用,促進了流域生態持續好轉。

 

  農歷臘月,老張頂著寒風來到村頭的機井房,為幾家種植大棚蔬菜的農戶放水。

  老張名叫張斌,今年58歲,是武威市涼州區清水鄉蘇鄧村十組組長和“水長”,掌管著村組機井房的鑰匙和水卡。開門、取卡、刷卡、確定……機井的電機開始嗡嗡作響,水表指針飛快地轉動起來,白花花的地下水從碗口粗細的管道中涌出,順著混凝土澆筑的水渠歡快地奔流而去。

  “村組裡的人要用多少水提前告訴我,我定時定量給他們放水。”過了一會兒,達到放水限額,電機自動停轉、供水停止,老張鎖上了機井房門。“這個機器的原理其實和城裡人用水一樣,卡上沒額度了,水就不供了。”老張說,“上游節省一滴水,下游就能多一點綠”。

  增加生態用水,拯救民勤綠洲

  民勤縣地處石羊河流域下游,其西、北、東三面被騰格裡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從地圖上看,民勤就像一隻楔子,將兩大沙漠從中間隔開。依托石羊河形成的民勤綠洲,是遏制兩大沙漠合圍、防止河西走廊東部地區遭受沙塵侵襲乃至沙漠化的重要生態屏障。

  此前數十年,石羊河干流逐漸枯萎。下游曾經碧波蕩漾的青土湖逐漸干涸,湖區開始荒漠化,沙漠以每年3到4米的速度推進,妄圖吞噬民勤綠洲。

  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2007年底,《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經國務院批復正式實施。《規劃》制定的控制指標是,通過中上游節水努力,到2010年使民勤蔡旗斷面下泄水量由當時的0.98億立方米增加到2.5億立方米以上﹔2020年民勤蔡旗斷面下泄水量增加到2.9億立方米以上,實現民勤盆地地下水位持續回升﹔力爭北部青土湖區域出現一定范圍的旱區濕地,流域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修復。

  治沙,著力點在於水。地下水位提高了,植物有了生長的條件,沙漠自然就退卻了。武威市委市政府分析,武威缺水,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是,可以通過調整用水結構來增加生態用水。農業用水在全市用水總量中約佔80%,且效率低下,必須壓減﹔在壓減農業用水的同時,節約生活用水、保証工業用水、增加生態用水,就可以破解武威“結構性缺水”的難題,復活石羊河、拯救民勤綠洲。

  “一井一表一卡”,實現計劃用水

  張德禮,665方﹔李秀花,2659方﹔張德吉,4653方……蘇鄧村十組的機井房裡,貼著一張“水量分配表”,詳細列出了每家每戶的“水權”。該村組共有人口184人,全年人飲、灌溉用水總額為122275立方米。

  調整用水結構,武威決定深化水權水價改革,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按計劃用水。

  按照《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和流域地下水控制指標,遵循“總量控制,定額管理,逐級分配”的原則,武威將全市地下水使用權分配到各縣區、各行業,逐級分解到用水戶,明晰各用水戶水權。任何人需要用水,都必須按照“先確權、再計劃,先申請、再分配,先購卡、再配水”的標准程序進行。

  精細管理的前提是精確計量。2007年開始,武威為全市14240眼機井全部安裝智能化精確計量設施,2008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實現“一井一表一卡”。水管單位跟蹤督查智能化計量設施運行管理,執法機關嚴厲打擊破壞、停用智能化計量設施違法違規取水行為。涼州區清源灌區水管所所長李福澤告訴記者,“每家每戶都明確了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和生態用水額度,其中農業用水定額是每畝地每年400立方米,剛好能滿足農作物生長所需用水量”。

  武威市還充分發揮水價杠杆作用,通過水價調整達到控制地下水開採的目的。李福澤說,“使用IC卡智能計量設施以后,大家用水特別注意,地下水開採量明顯減少。”

  武威市將地下水資源管理指標納入各縣區、部門考核內容,縣區與鄉鎮層層簽訂責任書,明確管理責任。據了解,2007年,武威市地下水開採量為11.29億立方米,2014年削減到4.82億立方米,減幅達57%。民勤盆地地下水開採量由5.17億立方米削減到0.86億立方米,削減量達4.31億立方米,部分區域地下水位開始回升。

  此外,武威市用水結構也在逐漸發生變化:2010年,全市農業用水佔比76.94%,生態用水僅佔4.18%﹔2014年,農業用水佔比下降到66.9%,生態用水則上升到12%。

  壓減大田種植,發展設施農業

  河西走廊,十地九沙,無水不長,無灌不植。對水的調控,就間接成了對農業的調控。

  因為配水減少,武威市種植面積由2003年的309.72萬畝減少到2015年的244.3萬畝,第一產業佔比已經下降到20%以下。為此,武威推進“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產業模式,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民勤縣大灘鄉東大村村民景桃花告訴記者,在政府的支持下,她家搭建了兩個大棚種西紅柿,“大田種玉米,一畝的收益兩三千塊錢,但是一畝大棚蔬菜能掙到一萬六七”。東大村農業技術指導員陸永勝介紹,村裡現在已經建起了250多個大棚,全部採用覆膜滴灌技術,比大田種植省了近一半的水。

  據了解,2010年—2014年,武威市新建設施農牧業58.68萬畝,是2009年前總量的3.83倍﹔新植特色林果108萬畝,是2009年前總量的8.1倍。現在全市設施農牧業總計78.7萬畝,戶均2.04畝﹔特色林果共計121.2萬畝,戶均3.3畝,實現了“戶均兩畝棚、三畝林”。統計顯示,武威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由2006年的3043元增加到2014年的7903元。

  農業結構的根本改變,從源頭上鞏固了武威市的節水成果,用水結構逐漸優化:2010年,全市農業用水佔比76.94%,生態用水僅佔4.18%﹔2014年農業用水佔比下降到66.9%,生態用水上升到12%。

  如今,民勤蔡旗斷面地表水調度指標早已超額完成。2013年,在石羊河流域武威屬區有效降水偏少、河源來水銳減三成以上的特殊情況下,蔡旗斷面過水量依然達到2.27億立方米,超額完成了特枯年份調水任務。

  由於下泄水量不斷增加,從2010年開始,干涸數十年的青土湖再次形成季節性水面,水域面積增加到22平方公裡,湖區地下水位不斷上升。過去逐漸沙化的湖區,如今形成旱區濕地約106平方公裡,植被覆蓋比例已超過40%。


  《 人民日報 》( 2015年02月06日 14 版)

 

(責編:楊翼、蔣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