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拆掉污染嚴重的沖天爐,新上達標排放的生產線

大城  整治岩棉生產不手軟

本報記者  武衛政
2015年03月28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個企業,終端產品是保溫建材,生產原料是岩石和廢舊玻璃,就一定是“綠色”企業嗎?不見得。即使兩頭見“綠”,如果生產過程跑冒滴漏、超標排污,這樣的企業依然不符合環保要求,必須整改、升級。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去年逼著保溫材料生產企業轉型升級,逼出了新氣象。

  岩棉、玻璃棉生產企業面貌煥然一新

  地處臧屯鄉的洪海保溫材料有限公司,主打產品為岩棉,由劉海濤、劉永濤兄弟倆經營。過去,他們用的是傳統的沖天爐生產方式,廢氣、粉塵排放大,一年隻能生產8000噸岩棉。縣裡整治岩棉生產時,他們剛開始不理解,后來認識到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主動拆除了4條沖天爐生產線,新上了2條先進生產線,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生產6萬噸岩棉。

  “新生產線是從江蘇引進的國產設備,每條線投資3000多萬元,其中400萬元投到除塵、脫硫、熱交換等環保節能設施上。”劉海濤說,“與過去相比,產品質量更好,每天都有大貨車過來裝貨,用戶訂單已排到半年后。”

  在河北瑞奧節能建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干淨整潔,聞不到異味。廠區內一大堆廢舊玻璃上,覆蓋著苫布,這是生產玻璃棉的主要原料。將廢舊玻璃高溫熔化,經過甩絲、固化、成形,從生產線上出來的就是鬆軟的黃色玻璃棉。生產過程要用煤,把煤制成煤氣,再燃燒煤氣,產生高溫。煤庫是封閉的,輸送煤粉的傳送帶也是封閉的。玻璃棉用途廣泛,目前1噸成品市場價是3000多元,每天都有大貨車來公司拉貨。

  縣環保局局長李洪永介紹,現在全縣有10家玻璃棉企業,總共39條玻璃棉生產線,全部更換了國內先進的環保設備,並投入使用。

  污染嚴重的沖天爐全被拆除

  大城的保溫建材產業發展了30多年,已成為縣裡六大支柱產業之一,從業人員近10萬人,岩棉佔全國市場份額的30%,玻璃棉佔全國市場份額的60%以上。生產岩棉用的是玄武岩,生產玻璃棉用的是廢舊玻璃,兩者都是變廢為寶,產品不愁銷路,廠家利潤很大。

  隨著行業壯大,岩棉和玻璃棉生產帶來的污染問題也相當突出。過去,臧屯鄉、權村鎮、留各庄鎮等保溫建材主產區,道路兩旁固廢垃圾成堆,沖天爐林立,廢氣、粉塵亂排,周邊群眾怨聲載道。

  “保溫建材行業低水平無序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全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矛盾,不整治不行了。”主管環保工作的副縣長劉國旺說,“怎麼整治?縣委、縣政府經過認真調研、論証,決定採取倒逼辦法,按照‘七個到位’標准,規范整治全縣保溫建材企業,達不到標准的一律停產,促進行業改造升級,實現發展與環境雙贏。”

  升級,就得拆掉原來的沖天爐。當時,全縣有165個沖天爐,涉及70戶業主。一個沖天爐就是一條生產線,一年掙七八十萬元沒問題,拆起來哪有那麼容易?各級干部反復宣講政策,讓業主認識到在國家強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的大背景下,不整治沒有出路,早整治早主動。先拆誰的?劉國旺和他的司機,一起做司機老丈人的工作,老丈人又說服家人,第一個把3個沖天爐拆了。緊接著,作為岩棉協會副會長的劉海濤也把4個沖天爐拆了。

  改造升級的效益顯現出來

  到去年年底,大城縣認真落實廊坊市政府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將全縣165個沖天爐全部拆除。一部分業主合伙,投資新上大的生產線,大的生產線最低投資2000萬元﹔一部分業主退出岩棉生產,轉而經營其他建材。全縣新上符合國家標准的岩棉生產線30條,涉及企業20余家,總投資6.5億元。

  過去,保溫建材生產企業散亂分布,如今,縣裡在留各庄鎮規劃了保溫建材園區,將裡坦鎮、臧屯鄉等保溫建材生產片區納入園區,以吸引技術與吸引外資為重點,規范企業發展。

  “全縣保溫建材生產企業由整治前的150家,減少到現在的30家,行業總產量由原來的年產50萬噸上升到100多萬噸,稅收增加1億元以上,改造升級帶來的效益已經顯現出來。”劉國旺表示,“下一步,我們一方面要加強監管,防止企業偷排偷放和小岩棉反彈,另一方面爭取建設一個保溫建材研究所,瞄准高標准,依靠科技創新,把這一產業做大做強。”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28日 10 版)

(責編:值班編輯、庄紅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