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海灘“隱形殺手”

國家首批裂流警示標識在海南樹立

人民日報記者 劉詩瑤

2017年08月31日15:03  來源:人民網-環保頻道
 

  31日,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首批裂流警示標識已經在海南三亞、陵水的重點濱海旅游區樹立完成。

  裂流是在海面波浪的輻射應力及壓力差作用下,海浪破碎后,堆積至岸邊的壅高水體穿過碎浪帶回流入海的條帶狀表面流。7月8日,廣東陽江海陵島連發兩起游客溺水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失蹤。當地海洋部門和相關研究機構的專家推論,他們當時就可能遇上了裂流這個海灘的“隱形殺手”。

  據了解,裂流流速大多在0.3-1米/秒,最快可達3米/秒,長度可在30-100米甚至更長,流向幾乎與岸線垂直。據專家介紹,不論天氣狀況和海灘類型如何,裂流都有可能突然出現,且通常不聲不響,直到人身陷其中才會發覺。典型裂流流速約為2米/秒,超過一般人的泳速。由於裂流流速很快、流幅狹窄,甚至連救生員受訓時也常被其拉向外海。

  為掌握重點濱海旅游區裂流災害的情況,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會同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陵水縣海洋與漁業局,對我國海南省三亞、陵水地區熱門濱海旅游岸段開展調查。調查採用實地走訪、現場拍攝、無人機觀測等手段,針對海南南部的三亞灣、大東海、亞龍灣、海棠灣、土福灣、清水灣、香水灣的裂流災害特征和公共風險警示情況進行了詳細實地調查及評估工作。

  通過參考國外多版裂流警示標識設計圖,結合對三亞、陵水地區濱海旅游裂流災害現狀、公共警示需求及海灘規劃的調研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完成了符合我國濱海旅游地區需求的裂流警示標識。採用寫實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將裂流危害、風險預判、逃生自救等安全信息直觀醒目地傳達給公眾,提醒游人注意下海安全,遠離危險區域。目前,首批警示標識已經在海南三亞、陵水的重點濱海旅游區樹立完成。

  下一步,減災中心將進一步開展全國范圍的裂流災害快速排查和警示工作。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便於操作和推廣的裂流災害技術評估方法和規程。將聯合地方海洋部門和相關技術機構,採用水深地形分析、數學模型計算、遙感影像捕捉、現場勘測、社區走訪座談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手段,對全國重點濱海旅游區的裂流災害現狀進行快速排查,確定我國裂流災害高風險的濱海旅游區域。同時,根據排查結果,聯合當地海洋部門和相關企業,在濱海旅游區設立公共警示標識及大屏幕,開展裂流災害科普警示宣傳,提升公眾對裂流災害的安全意識。遠期將聯合相關技術機構,探索裂流精細化風險預警報,搭建數值模擬預警報業務平台,從根本上有效預防和降低裂流危害。

裂流警示標識(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

(責編:初梓瑞、李昉)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