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8月份起,安徽省桐城市203條(段)河流、65座水庫和17個湖泊(圩口)有了新“首長”。與之對應的,桐城市黨政各級472名負責人也有了新頭銜--河長。桐城市以鐵的意志、創新的舉措,迅速構建河長制體系,扎實推進河長制工作,奮力譜寫治水興水新篇章。
“河長制”謂何?
河長制,就是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流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河湖執法監管等工作綜合治理的責任制。
2016年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28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明確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黨政領導、部門聯動﹔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堅持強化監督、嚴格考核等“四個堅持”的基本原則。同時明確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加大考核問責力度、拓寬社會監督渠道,要求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2017年3月,《安徽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出台后,桐城市迅速啟動,扎實推進河長制工作。
“我們市級河湖包括大沙、挂車、龍眠、孔城4條河,境主廟、牯牛背兩座水庫,嬉子湖以及長江干流桐城段共8片水域。”桐城市副總河長、常務副市長江學潮說,5月,市委常委會通過河長制相關制度和實施方案。到8月底,全市16個鎮(街、區)全部制定了工作方案。完成了鎮、村級河湖名錄編制,市、鎮、村三級河長472名上崗。125個河湖設立鎮級河長﹔289個河湖設立村級河長。其中河流203條(段),湖泊(圩口)17個,水庫65座。至此,桐城三級河長體系全面建立。截至10月上旬,20塊市級河長公示牌、125塊鎮級河長公示牌、289塊村級河長公示牌先后豎立完畢。
河長上崗,責任肩扛。
“河長管河湖,說到底要讓群眾知曉理解,參與到共同治水中來。”桐城市河長辦主任王明生坦言,河長制宣傳要先行,桐城市通過發放宣傳手冊、路口岸邊樹牌、挂設標語橫幅、宣傳車輛廣播、微信平台發布、電視新聞報道等形式廣泛宣傳,材料匯編、信息簡報等通報河長制進展,編發18期信息簡報。桐城報社將推出一期河長制工作專版。河長制漸漸深入人心。
“市政府9月召開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河長制推進工作,會上明機構、定編制、列預算。讓河長制在桐城落地扎根,見效果。”桐城市總河長、市長陸應平表示。
短短時間內,眾河長作為頗豐:完成了大沙河等8個市級河湖庫“一河一策”編制並印發至相關單位﹔各單位對照編制本單位的具體實施方案﹔“一河一檔”等基礎資料收集整理歸檔。龍眠河圍繞城區段水質質量和周邊環境衛生水平,全面清理河道水面水生植物及漂浮物,清除河道內的阻水障礙﹔青草、嬉子湖兩鎮以禁養區內養殖場清除整治行動為突破保障水生態環境。
“專項整治”震懾
河長制核心是黨政同責,首長負責。在推行實施中,桐城各級以專項整治開局,重拳出擊排污、侵種、違建,落實長效管理措施,鞏固整治成果。
9月中旬,桐城市出台了涉河項目、河道堤防管理范圍內違法耕種、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等3個專項治理方案。制定出河長巡河、舉報事項辦理回應、部門聯動和河湖日常管護等制度辦法。
“從主要河流入手,動靜大一點,宣傳效果好一些。堅決拆除違法建筑!”桐城市雙港鎮負責人介紹說,專項整治戰從主要河流打響。首先對大沙、挂車、龍眠、孔城等4條主要河流所有涉河項目進行摸底排查、登記造冊、清理整治。雙港鎮率先拆除了廢棄的跨河大橋民心橋。挂車河灘地違法建筑3處迅速拆除,其他涉河違章建設清理整治陸續展開。
從河岸入手,杜絕“隔岸觀火”。大沙河河長現場調度會后,桐城立即在雙港鎮開展違法耕種清理整治工作。各鎮迅速開展堤防管理范圍內違法耕種清理工作,不到兩個月時間,全面完成堤防管理范圍內違法耕種專項整治。
9月下旬,嬉子湖、青草兩鎮組織人員分別鎮域禁養區鬆山村、珠檀村等3處養殖場進行拆除。專人員巡查,確保已關閉的規模養殖場不反彈。
“我們對規模養殖和排污企業分類整治。拿出近千萬元對禁養區內39家養殖場有效關閉。”桐城市河長辦主任王明生說,同時對11處入河排污口調查登記摸底,關停了32家排污企業。
“河長”帶動“水兵”
“當好先鋒,在推進河長制工作上就要作出表率。”鱘魚鎮內江河長、黨支部書記龍國吟談起“河長”帶“水兵”的細節來,內江黨支部10月份“黨員活動日”的主題是“當先鋒作表率,喜迎黨的十九大”,黨員在學習研討后,開展巡河護水和護岸保潔志願服務活動。清理漂浮物、撿拾垃圾,火鉗、紅桶、塑料編織袋、撈兜是“標配”。
雨后的河面清潔了,河岸清爽了,志願者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做文明創建的表率。河水“守望者”,河岸“守護者”,讓內江的水更清,岸更潔。
黨員干部帶頭,“村民理事”共治。在規定細化市、鎮兩級河長常態化巡河的基礎上,桐城積極探索河湖管護新機制。范崗鎮19個村(社區)全部成立河長制村民自治理事會。理事會成員包括村民組長、老黨員、老干部以及村民代表,協助村級河長開展本區域內沿河陳年垃圾治理,對非法採砂、河面非法養殖、捕撈、放牧、河床內行洪作物種植、河岸違章建筑、入河污水排放等行為進行日常監督與管理。
“理事會增強了群眾參與河流治理保護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家意識到河流生態保護不僅關乎每個家庭切身利益,更是子孫后代長遠的福祉。”村老黨員滿意地說。
通過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方式,使老百姓自覺遵守,人人監督,切實發揮村民自治作用,打通河湖管護工作“最后一公裡”。
水清河美,和諧共生,桐城可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