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隆德縣:奔向好生活 留下好生態

4萬群眾搬遷移民,讓貧瘠的土地得到修復

本報記者 禹麗敏

2018年05月14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奔向好生活 留下好生態(美麗中國 和諧共生)

隆德縣山河鄉原幼溝村管護成效(攝於2017年夏)。

隆德縣城關鎮咀頭村造林現場,工作人員將苗木轉運上山。

隆德縣生態修復區內的野生羊肚菌菇。

隆德縣林業局供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對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的村庄,要加大力度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寧夏多年來持續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將貧困人口從生態脆弱的西海固地區遷移出來,不僅有助於解決特困地區的脫貧問題,也助推了當地生態修復進程的加快。

搬離故土、搬進新家,邵志成的日子更有奔頭。大山逐漸回歸的綠色,讓邵東升為之欣喜。邵志成、邵東升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寧夏固原市隆德縣的生態移民。

寧夏中南部地區,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在《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該地區有多個縣區被列為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2001年以來,寧夏先后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移民、中部干旱帶縣內生態移民和“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因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固原市成為寧夏生態移民的主戰場。

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固原市隆德縣共搬遷生態脆弱地區貧困群眾10774戶、43177人。

“人都移到川區去了,原來的村庄恢復為林地”

晌午剛過,盤龍山林場場長齊小平戴著草帽,從場門疾步走進辦公室,開始大口喝水。

“哎呀,正是干燥的時候,多說會兒話嘴巴就起皮了。防火,可不敢馬虎!”齊小平大半輩子都和造林護林打交道,這幾年,林子多了,責任也更大。

盤龍山林場位於隆德縣東南部,屬縣辦地方國營林場,場部地處山河鄉境內。這裡屬六盤山山系,海拔最高達2277米。一陣風過來,山谷之間枝葉搖曳。到了夏天,綠色就溢滿整座大山。

齊小平手指山脊處說,“原來這裡的甘渭河,隻有7月份雨季時候才有水。這些年,人都移到川區去了,原來的村庄基本都恢復為林地,原先的院落、耕地全部歸到國有林場,現在甘渭河4月就有溪流了,很是甘甜!”

自2014年至2017年底,寧夏對生態移民遷出區1272萬畝土地,通過封禁自然恢復和人工造林種草等措施修復生態,完成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320萬畝、佔人工生態恢復總任務的60.5%,移民遷出區植被覆蓋率比2012年提高25個百分點、達到56%,生態修復示范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原先種上的樹苗子,現在都這麼粗了”

“他是山河責任區護林隊隊長,干了10多年了。本來可以搬走的,但他自己不願走,女人娃娃在石嘴山,他家裡有事才回去。”齊小平說的這個人,就是邵東升。

見到邵東升,是在隆德縣山河鄉崇安村附近一條公路邊的護林員簡易休息站。

眼前的邵東升,皮膚黝黑,頭發凌亂,“清明節的時候,我早晨6點就得上山,為啥?每個路口關卡都有檢查站,進山必須收火。我們設有專門可以燒紙的地方,除此之外,一律不准帶火種!”

寧夏移民遷出區分布在六盤山水源涵養區、黃土丘陵水土保持區、干旱帶防風固沙區3個類型區,生態類型復雜多樣,生態環境脆弱敏感,生態修復任務十分迫切。

邵東升是崇安村的老村民。在他的記憶裡,種地靠天,“兩眼巴巴盼雨來”。2013年,最后一批崇安村民移走,邵東升一家也從崇安村移民至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星海鎮沐恩小區。

家安下來了,出行更加便利了,而邵東升的心裡,對故鄉的草木情結反而更甚。

據齊小平介紹,像邵東升這樣的生態護林員,主要是從建檔立卡貧困戶裡選出來,平均一個護林員的責任區就有上千畝,壓力大、責任重,大多時候吃住都在山林裡。

“要說變化,原先種上的樹苗子,現在都這麼粗了。”說著,邵東升雙手環抱,跟記者比劃起來,“以前我就是山河鄉護林員,家人移走了,我還是回來繼續當護林員。”

邵東升的妻子一開始並不理解丈夫的選擇,“她責怪我說,都搬到川區了,出去打工一個月都能掙個三四千,咋還回去?”可邵東升鐵了心要回家鄉當護林員。從2006年當上護林員,到如今已12年了,邵東升每天牽挂的事就是防火、育林,這片山林間的變化,他看得真切。

談到這些年護林員的收入情況,邵東升說,跟早些年比好多了,“這幾年,每年工資都提得比較多,我現在每個月能掙到1800元。這麼多年,我就喜歡在林子裡溜達,看著樹苗長大,就感到很滿足”。

“人移活了,生活也有奔頭了”

在崇安村舊址,曾經打糧食的場,已經長滿了蒿草,石碾在一旁靜靜沉睡。沒有了村民的崇安村,與安靜的山林交織在一起,形成靜默的剪影。

去年清明,邵志成和家人回鄉上墳。老邵說:“老家環境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山裡野雞野兔都不見蹤影,這回回家看到好多,動物又都跑回來了。”

生態移民,既解決了當地的貧困問題,又帶動了生態修復。

隆德縣林業局副局長李強指著不遠處的山坡告訴記者:“你看對面那一片山頭,還能看到梯田的形狀,現在都已經被植被覆蓋了。這裡土層薄、坡度大,水土流失易發,生態移民之后,我們栽種適宜生長的雲杉、落葉鬆、白樺等,土裡撒上柴胡等中藥材的種子,然后封山育林,讓其自然修復。”

2003年,邵志成帶著家人,和其他村民一起,坐上前往寧北的客車,來到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大河鄉紅崖村安了家。家裡6口人,老邵和妻子、兒子、兒媳還有兩個孫子住在一起。如今,家裡以畜牧養殖為生,養了30多頭羊。

“以前水跟人作對啊,庄稼要水時不下雨,要是遇上旱年,干瞪眼沒辦法,平時得挑著擔子走山路打水。搬過來了,房子都給蓋好了,自來水直接通到家裡,庄稼都能澆上水,再不發愁用水的問題了。”老邵的前半生,是為討水奔忙,老邵的后半生,用他的話講,“人移活了,生活也有奔頭了”。

“移民安置區區位較為優越、交通便捷,發展生產和就近務工更加便利,小孩上學也方便,能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到位,特別是硬化道路、自來水及供電普及率均達到100%。不僅經濟效益顯現,在生態修復上,六盤山區逐漸恢復了綠水青山,野生動物數量明顯增多,已逐步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景象。”固原市副市長周文貴介紹。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14日 15 版)

(責編:施麟、董菁)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