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長江行】

南京:生態文明惠民生 美麗鄉村添動能

王子侯

2018年05月25日11:25  來源:人民網-環保頻道
 

  長江,這條孕育著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連結起錦繡壯美的華夏大地,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浩蕩東流、生生不息。如何讓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堅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功在當代、立在千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南京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推進綠色生態發展,扎實開展“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去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提升到72%以上﹔完成150條黑臭河道整治,基本消除建成區黑臭水體﹔城市綠化覆蓋率、林木覆蓋率分別達到44.8%和29.9%……如今的南京,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環境更優美,讓這座“六朝古都”煥發生機。

  打造濱江風光帶 以長江為軸心擁江發展

  長江南京段全長97公裡,這裡景觀多樣、寬度多變、岸線多折、洲島和濕地多布,是城市的生命線、風景線。打造濱江城市、保護長江岸線,是當代南京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是南京依江發展、跨江發展、擁江發展征程上的偉大實踐。曾經“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的歷史正在逐漸改寫。

  2012年,南京市委、市政府“以江為軸、擁江發展”為規劃引導,整合優化岸線功能,重塑沿江城市形態,打造以生態保護為建設目標的濱江風光帶。“濱江風光帶河西段在建設之初就認真抓好生態保護。”南京濱江公園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忠勝告訴記者,在南京市相關部門支持下,夾江實現了全面封航,有效保護了水源地,也達到了治理環境污染、美化江面景觀的效果。去年,濱江風光帶共接待游客387萬人,迅速成為新興旅游熱點和休閑娛樂勝地。

長江濱江風光帶(人民網 王子侯攝)

  在風光帶的魚嘴魚背濕地公園,這裡原來曾是防護堤、採砂場、油庫等沿江工業遺跡。據了解,在公園建設過程中,因地制宜完整保留了濕地原貌,將油船接駁棧道改造成為觀景棧道,使游客既可以近距離觀賞濕地,又避免人流對濕地生態造成影響。同時對濕地河道進行了疏浚,補植了富有層次感的水生植物,進一步突顯了濱江濕地的特殊風貌。

  濱江風光帶體現了“山、城、江”的城市生態格局,一邊蘆葦依依起伏,一邊江水滔滔,江風拂來,既有潮起潮落的低吟,也有船舶號鳴的渾厚。在這裡,春來江水綠如藍的和諧之美盡收眼底。

  江南江北,風光無限。濱江風光帶給市民愜意休閑的親水之地,給游客回味悠遠的古都風韻,也讓萬古奔騰的長江記載下絢麗的南京篇章。

  建設美麗鄉村 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

  位於江寧區的黃龍峴,素有“揚子江心水,黃龍峴上茶”之譽。“峴”寓意為小而險峻的山,黃龍峴茶文化村,有著“春華秋實、四季常青、鳥語花香”的生態園林環境,滿目茶園滴翠,竹林茂密,群山綿延,秀水環繞,是江寧區確定的新一批“金花村”之一。

黃龍峴茶文化村(人民網 王子侯攝)

  5月,2000多畝茶園裡的春茶剛剛採摘結束,周末來這裡喝茶賞景,成了很多都市人忙裡偷閑的愜意享受。沿著村裡的美麗鄉村生態循環線經過,沿途風景秀麗、繁花似錦,白牆黛瓦的山村忽隱忽現,讓人流連忘返。走到茶文化風情街,欣賞別具一格的民居,逛一逛農家集市,在這裡體驗到了原汁原味的江南農家生活。

  2013年起,當地居民開始精心打造美麗鄉村。在不破壞周圍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村子進行翻新舊房、重修道路、加裝無線網絡、修建現代化公廁、重新規劃茶樹種植布局等改造升級。黃龍峴從過去“養在深閨人未識”,到如今,原生態的村居風貌結合了現代元素,黃龍峴的“顏值”越來越高,為當地的鄉村振興注入了全新的綠色動能。

  今年,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未來,南京將嚴格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全力治理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健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城市。南京的綠色之美、生態之美正在不斷彰顯。

(責編:初梓瑞、李昉)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