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泉州7月27日電 近日,在福建泉州晉江河岸外側50米、每隔500米左右就可以看到一個三角形的石樁,在旁邊醒目位置立有花崗岩公告牌,這正是泉州市人民政府確立的河岸生態保護藍線界樁和公告牌。一個個的藍線界樁連成一線,串成了晉江的河道“藍線”。拿出手機掃一掃界樁上方的二維碼,立馬顯示“泉州北江濱公園河岸生態藍線界樁”的樁號、立樁時間、河段信息、區級河長、藍線規定等內容。其中,藍線規定明確指出6種在藍線范圍內禁止的行為。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土地資源日益緊缺,城市化與自然水體保護的矛盾逐漸突出,導致侵佔河灘、佔用河道、填河造地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僅破壞水環境,而且危及河道行洪安全,對城市防洪防汛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泉州市水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為此,泉州市實施河道岸線和河岸生態保護藍線制度,明確河岸生態保護范圍,即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裡以上的河流或穿越設區市城區的河段,由河道岸線向外偏移預留不少於50米的區域,流域面積在200平方公裡至1000平方公裡之間的河流,或穿越縣城及重要鄉鎮、開發區的河段,由河道岸線向外偏移預留不少於30米區域。山美水庫庫區以水庫20年一遇設計洪水位98.58米作為防洪岸線,向外偏移預留不少於50米的區域。在河道生態保護藍線范圍內不得擅自建設與防洪、水文、交通、園林景觀、取水、排水、排污管網無關的設施,進一步保障防洪安全,維護河道生態環境,發揮河道綜合功能。
先行先試 率先完成省政府下達的任務
早在2014年,泉州市水利局便開始規劃實施河道岸線和河岸生態保護藍線制度。2015年,組織專家深入研讀省市有關河岸生態保護藍線管理要求,在全省率先啟動市域河岸生態藍線劃定工作並制定實施方案,委托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編制晉江二、三級河道岸線及生態保護藍線規劃,為2016年《福建省河道岸線及河岸生態保護藍線規劃技術大綱》的出台提供了基礎研究資料。
泉州市將全市35條河道納入重點規劃范圍。市政府於2017年11月批復了市管二、三級河道岸線及河岸生態保護藍線規劃,各縣(市、區)政府也於今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了33條流域面積50平方公裡以上三、四級河道的批復工作,完成率達100%,在全省率先完成福建省政府下達的“於2018年底完成河道岸線及河岸生態保護藍線規劃批復工作”。
科學規劃 為河道劃定“保護藍線”
堅持生態優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泉州市水利局和設計人員認真踏勘現場,調查河道左右岸社會經濟情況、歷史洪水位、城鎮規劃以及堤防工程規劃建設等情況,圍繞保障防洪安全、河勢穩定、保護水生態環境和維護河流健康等目標,堅持以“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和“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為原則,規劃設計河道岸線及河岸生態保護藍線。
堅持科學合理,多次論証並調整。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組織專家多輪審查規劃初稿,多次征求各縣(市、區)、各部門意見,科學調整局部河段的河道防洪岸線和生態保護藍線,使岸線資源保護價值較大、利用程度較高。
堅持因地制宜,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各種歷史遺留問題,提出“尊重歷史、尊重現狀”的原則,對河岸生態保護藍線范圍內已有現狀建筑,採取“保留現狀、控制開發”原則﹔對藍線范圍內在建項目,採取調整建筑布局,盡量以綠地、空地、道路、景觀進行布置,以符合河岸生態藍線的管制要求。
統籌推進 為全市維護“人水和諧”
泉州市各級政府部門高度重視,積極溝通協調,科學調整局部河段的河道防洪岸線規劃。泉州市政府分管領導分別協調了南安城區、跨區域河流梧垵溪下游和九十九溪美人橋段的河道岸線和藍線劃定工作,促進規劃工作順利開展。
河道防洪岸線和河岸生態保護藍線工作,納入城市規劃“多規合一”,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綜合交通等各類規劃相銜接,實現優化空間,有效配置土地資源。同時將河道岸線和生態保護藍線管理工作納入市河長辦的主要工作職責,合力推進河道管理保護的各項工作。
據了解,泉州市水利局將加強與其他涉河部門的溝通協調,推進河道劃界確權工作,建立范圍明確、權屬清晰、責任落實的河道管理責任體系。今年8月底前,泉州市將完成晉江二、三級河道立樁、立碑工作。同時,繼續以河長制為抓手,完善“河長牽頭、部門聯動、分級管理、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促進河道長效管理。(李振鵬 顏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