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長江岸線資源和濕地保護 段學軍千裡岸線“走江湖”

姚雪青

2018年08月10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段學軍 千裡岸線“走江湖”(知識分子風採·讀懂長江)

編者按:為了長江的健康、美麗與富饒,許許多多的人在努力著。這其中就包括很多科學家,他們在自己的研究領域精鑽細研,從水土流失、岸線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等諸多方面為了解長江、保護長江發力。本版今日起推出“知識分子風採·讀懂長江”系列報道,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讀懂長江的人。

長江岸線是一條“線”嗎?其實,長江岸線是沿江一定范圍內的陸域與水域空間,更像是一條“帶”。

翻開地圖可見,長江干流岸線和眾多重要支流岸線一起,串聯起長江中游濱江濕地、長江故道、重要湖泊等,廣布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長江岸線作為港口、產業及城鎮布局的重要載體,以及長江生態屏障和污染物入江的最后防線,其研究價值正越來越得到重視。

長江岸線的生態保護,便是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段學軍(如圖,王新年攝)的研究領域。今年48歲的他,是一位沿著千裡長江岸線“行走江湖”的學者。

研究重點從岸線的資源開發轉到生態保護

段學軍以前的研究領域是長江岸線區域規劃,主要圍繞岸線資源的經濟價值展開。而且,他在這一領域已有不少積累,研究成果也先后在一些長江沿線城市的總體規劃中得到了應用。

對於段學軍來說,2002年是一個重要年份。2002年,段學軍在德國考察時,萊茵河的岸線生態保護對他觸動很大。和諧、優美的畫面令他認識到岸線資源的巨大生態價值——為了保護長江,亟須把生態意識引入長江岸線資源的優化統籌和合理布局之中。

“將研究重點逐漸轉向環保和生態領域,是適應、服務國家和社會所需。”段學軍介紹,作為整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岸線資源發揮著無可替代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功能,被認為是修復和建設長江綠色生態廊道的關鍵所在。

長江岸線生物多樣性既豐富又有代表性,江豚、中華鱘等珍稀瀕危生物在此繁衍生息。岸線濕地也是多種魚類的產卵場和鳥類的棲息地。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上升為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段學軍的研究逐漸聚焦到岸線資源和濕地保護上。

從三峽到入海口,100多個觀測點一個個調查

烈日下在林地裡測量、按照地圖所示尋找岸線位置、深一腳淺一腳地穿過一片灘涂……幾張工作照,定格了段學軍的工作狀態。

長江岸線蜿蜒,水文過程復雜,地貌單元狹長,濕地、林地、灘涂等生態系統多呈破碎化交錯分布,僅靠人眼和衛星影像識別難免有差錯。為了盡可能避免差錯,需要人工識別與模型識別相結合,綜合高分遙感、地圖信息、周邊環境等多種元素來分析。

“從長江上游的三峽到下游的入海口,我們設置了100多個觀測點,還帶著儀器一個點一個點地進行水質調查、水生態調查、底棲動物調查和周邊環境的拍攝,分析陸域生態類型對水域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陸域和水域之間的關系,為岸線是否適宜開發提供相關研究結果。”段學軍說。

“行走江湖”,近年來段學軍徒步走過的長江岸線早已超過1000公裡,但也有些力所不能及的情況。他解釋,長江岸線中不便開展實地調查的比例為37.7%,包含上游人跡難至的山體峽谷、大中型港口碼頭等,這些地方的岸線濕地生態鏈是否破碎、自然岸線保有率如何確定、整體生態保護紅線應怎樣劃分,目前都難以了解。

如今,由段學軍牽頭的濕地遙感研究,正在為這些難題提供解決途徑。在其工作所依托的流域重點實驗室,有一排特殊的計算機是專門用來破解以上難題的。段學軍一邊演示一邊介紹,先接收衛星信號找出所需岸線信息,再與地圖疊加來標定具體位置,然后運用自行開發的系統,結合過去幾十年實地調查的資料進行遙感判讀。

據悉,這項研究有望對長江岸線所有1萬公頃以上濕地的位置、形狀、面積、植被覆蓋等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將為長江岸線生態紅線規劃和標准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

提出開展流域綜合保護管理

作為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應用性最強的研究領域之一,段學軍的長江岸線生態研究成果與轉化落地結合得頗為緊密。

多年前,他帶領團隊對江蘇南通的岸線、水源地、濕地等進行實地調研,發現部分企業離取水口較近,地處江尾、海頭,水勢相對不穩定。針對這些問題,他提出開展流域綜合保護管理、建立岸線佔用退出機制、推進入江排污口在線監測和排污口信息統計工作等建議,“這些建議得到採納,當地陸續搬走了沿岸排污企業,劃定了不開發區”。

“從典型性瀕危動物的生存目標切入,將研究對象從干流擴展到支流,再到整個流域,為長江綠色生態廊道的形成與保護提供整體方案。”談到自己下一步的研究重點,段學軍已有了清晰的思路。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0日 14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