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顧客購買使用塑料袋仍是常態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甘韻儀 實習生 白潔
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限塑令”,規定當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就在“限塑令”推行前夕,廣州各大超市已陸續對塑料袋定價。
2018年年底,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意見,其中提及加大“限塑令”執行力度,倡導使用菜籃子、布袋子,探索建立快遞包裝物強制回收制度,減少包裝性廢物。
“限塑令”已走過10年,在廣州的執行力度如何?實施效果又怎樣呢?
塑料袋保鮮袋暢行超市市場
這樣的對話,對於市民來說恐怕已經習以為常——
“要不要塑料袋?”收銀員循例問。
“要!”顧客答。都不用問多少錢一個,甚至不假思索。
記者近日分別到百佳、華潤萬家、永旺三家超市走訪,發現各超市塑料袋規格不一,收費不一。不管顧客有沒有提要求,收銀員均會循例問聲:“要不要塑料袋?”
據觀察,自帶購物袋的多是老人,“師奶”較少,年輕人更少。在百佳超市,有年輕人隻買了一瓶水,也買了一個購物袋﹔在華潤萬家,10分鐘內有8位顧客結賬,其中2位老人自帶布袋,3位年輕人因物品較多,選擇買了購物袋,3位選擇直接拿走﹔永旺的情況有所不同,10分鐘內7人結賬,3人自帶購物袋,其他人直接拿走。“永旺可以提供一次性保鮮袋,特別對購買生冷食品的顧客,有保鮮袋就不用購物袋了。”市民張先生說。另外,永旺的購物袋較貴,小號的9毛,大號要1.3元,比其他超市的購物袋貴三倍以上。
有市民說:“‘限塑令’只是為商家增加了一項收益。對於消費者而言,如果觀念不改變,幾毛錢買一個購物袋,不會考慮太多,嫌塑料袋貴,就扯免費的保鮮袋,但依然還是‘袋’啊。”
記者走訪國六寶等肉菜市場發現,塑料袋一律不收費。“我們從來沒對塑料袋收過費,因為買菜本身花費不高,如果塑料袋再收費的話,會沒有人來買的。去年年底聽說過菜市場塑料袋要全部收費,但未落實,如果落實的話,相信很多市民會主動帶袋子來買菜。”檔主劉女士說。
外賣、快遞成塑料袋新大戶
過去十年,快遞行業被稱為“限塑令”的灰色地帶。數據表明,從2008年到2016年,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使用的塑料購物袋,共節約了約700億個,每年大概節約87.5億個。然而,僅2016年,全國快遞行業消耗塑料袋就約147億個,國內三大外賣平台一年至少消耗73億個塑料包裝,消耗量遠超零售商場節約量。而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外賣即時配送訂單量已超150億單,2018年中國快遞年包裹量則在12月28日突破了500億。
廣東省現代物流研究院院長曾亮兵表示,快遞行業一直在倡導減少塑料包裝袋的使用,但執行過程中做得不太好。塑料袋比紙箱成本更低,“目前比較大的平台例如順豐、京東、菜鳥等在塑料袋環保指標方面有一定要求,但需要用時還是會用。市民收快遞時,可看看快遞包裝上是否有可循環、可回收標識,由此初步判斷是否屬於環保類型”。
他呼吁加大快遞循環箱的投入:“快遞循環箱前期投入成本高,但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多,成本會越來越低。”
可降解塑料袋突圍仍需時日
對環境友好的塑料袋,也是一個突圍方向。那麼,“限塑令”十年來,這類企業獲益了嗎?
位於廣州市黃埔區的金發科技自主研發了完全生物降解脂肪族共聚酯,形成ECOPOND產品系列,廣泛應用於一次性包裝(購物袋、垃圾袋)和一次性餐飲具等領域。“在堆肥條件下,90天內可完成90%以上的生物降解,並能夠100%地回歸自然,是解決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徑。”廣東金發科技總經理助理趙雪芳介紹。
他們的產品銷售歐洲市場佔50%,國內市場僅佔8%。目前沃爾瑪(中國)、永旺吉之島(中國)、華潤Ole、華潤blt等國內比較高端的商場正在使用金發科技的ECOPOND完全生物降解購物袋。
金發科技誕生於“限塑令”推出之前,趙雪芳坦言,政策出台對企業發展的影響比較小。金發科技一直希望在普通超市鋪開產品,但屢屢被拒絕,生產成本更低、可再生但不可降解的PE塑料袋的競爭對手能獲得價格優勢。據悉,可降解塑料袋比不可降解塑料袋成本高2-3倍。
如果要將成本“攤平”,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需要多長時間?趙雪芳說,產能越大,生產成本越低,可降解塑料袋市場越大,越有利於降低成本,這是一個正在形成的良性循環,未來十到二十年間,可以達到成本“攤平”的目標。
據介紹,他們正通過與京東和菜鳥的合作開發,推進生物降解快遞袋在物流行業中的應用。“我國是塑料的生產和消費大國,僅塑料購物袋年消費量就近30萬噸,隨著我國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環保法律的日趨完善,完全生物降解塑料袋必將逐步取代普通聚乙烯塑料購物袋。”趙雪芳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