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1949年至2018年,夏季台風生成個數815個,多於秋季生成個數792個,但是,秋季超強台風個數222個,高於夏季的148個,秋季超強台風佔比28.0%,高於夏季的18.2%。此外,台風中心氣壓越低,台風強度越強。據統計,1951年至2010年中心氣壓較低的前20個台風中,秋台風就有13個,佔65%。
今年第16號台風“琵琶”剛剛退去,第17號台風“塔巴”就已生成並活躍起來。它雖未登陸我國,但也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對我國沿海地區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此前,今年第13號台風“玲玲”襲擊韓國多地,導致20余人傷亡。也許有讀者會問,都已經進入秋季了,台風怎麼還這麼猖獗,難道秋台風的威力比夏台風還大嗎?另外,看天氣預報,總是看到有兩個或多個台風“共舞”的情況,這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秋台風威力更大冷空氣是“幫凶”
秋台風指出生於9月至11月的台風。中央氣象台數據顯示,超強台風中,秋台風往往佔到近一半,有時強度還會超過夏台風。
“台風的威力主要體現在風和雨的破壞力上。”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中國氣象局台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高拴柱說,所有的台風(熱帶氣旋)可以說都是“水貨”和“梅超風”。如果沒有風和雨,台風也就不復存在了。
數據顯示,1949年至2018年,夏季台風生成個數815個,多於秋季生成個數792個,但是,秋季超強台風個數222個,高於夏季的148個,秋季超強台風佔比28.0%,高於夏季的18.2%。此外,台風中心氣壓越低,台風強度越強。據統計,1951年至2010年中心氣壓較低的前20個台風中,秋台風就有13個,佔65%。可見,秋台風確實是“狠角色”!
那麼,是什麼造就了秋台風的“狠”呢?
高拴柱表示,這主要是進入秋季,太陽直射由北往南移,導致海水溫度偏高。從春分到夏至,太陽直射從赤道向北回歸線移動,加熱了北半球熱帶海洋。夏至以后進入秋季,太陽直射又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熱帶海洋在已被加熱了以后再次加熱,海溫條件更為有利於台風生成和能量增強,表現為強台風或超強台風出現概率更高。
“再就是冷空氣,秋台風登陸后,如果遭遇冷空氣這個‘幫凶’,會激發更多降水,威力會更大。”高拴柱說,秋台風和冷空氣相互作用,導致台風變性為溫帶氣旋,在這個過程中,激發產生更大的能量。而且,由於我們國家沒有溫帶氣旋的預警,由此造成的風雨影響很容易被忽視。
秋季台風更偏愛在海南和廣東登陸
台風是一種破壞性極強的猛烈風暴,在哪裡登陸就會給哪裡帶來較大的破壞。因此,每有台風過境,登陸點具體在什麼地方都會備受關注。
“一般而言,副熱帶高壓、熱帶系統、西風帶系統及南半球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著引導台風的氣流的變化。此外,台風經過中國台灣中央山脈、菲律賓呂宋島的山脈地形前后,其移動路徑也會發生較大改變,對台風后期路徑產生重要影響。”中國氣象局台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許映龍說。
此前,中國氣象局台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預報員黃奕武曾表示,絕大部分台風是沿西偏北或西北方向登陸我國,直奔台灣、海南及我國東南沿海方向。如果台風緯度再低一點,移向的偏北分量再小一點,一般登陸越南,如果緯度再高一點,移向的偏北分量再大一點,一般登陸日本。由於台灣、海南以及東南沿海省份的海岸線與登陸台風的主流路徑交角較大,所以最易“中招”,是台風登陸點的“首選”。
“與夏台風相比,秋台風登陸地點偏南,尤其‘偏愛’海南和廣東。”高拴柱說,統計1949年至2018年各年的6月至8月的台風資料,共有69個台風登陸我國,這其中隻有23個登陸廣東和海南。而在9月至11月,有47個台風登陸我國,這其中就有24個登陸廣東和海南,比率為51.1%,大於夏季的33.3%。
由此可見,夏台風多在福建、浙江登陸,到了8月明顯減少,從9月開始登陸點南移。專家解釋,台風一般在副熱帶高壓南測活動,台風位置多由副熱帶高壓位置來決定,進入9月后,副熱帶高壓開始東退南移,台風北側雲系受到副熱帶高壓壓制南移,導致路徑也偏南。
海溫偏高致使多台“共舞”
“每年1至8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大約會出現14至15個台風,今年為12個,比往年少2—3個。”高拴柱說, 按照月平均台風生成個數計算,每年的8月和9月都是台風生成的高峰期。其中,8月最多,為5—6個﹔9月次之,有數據記錄以來,各年9月平均生成台風5.1個。
高拴柱介紹,海溫高、切變小、初始有擾動,是台風生成的三大條件。8至9月台風偏多的主要原因是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海溫最高,且高海溫區范圍廣闊、赤道輻合帶活躍並向東延伸至東經140度以東。在熱力和動力條件都非常有利的情況下,台風活躍是正常現象。
從衛星雲圖上看,今年第13號台風“玲玲”和第14號台風“劍魚”組團出現,酷似“雙黃蛋”。
對此,高拴柱表示,事實上,每年都會有類似情況出現。其中,三台風共存的現象平均每年會出現1.5次。如2017年7月28日12時至30日0時的1705號台風“奧鹿”、1709號台風“納莎”和1710號台風“海棠”,就屬於三台風共存的現象。
“有記錄以來最為極端的是1960年8月23日6時至12時,西北太平洋上共有5個台風。這一紀錄迄今為止還沒被打破。”高拴柱說,總的來講,4—5個台風甚至更多台風同時存在的情況比較罕見。
高拴柱解釋,對比分析,雙台風、多台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西北太平洋暖水水域范圍比其他海域更廣,海水溫度更高。太平洋佔四大洋總面積的49.8%,廣闊的海域為多個台風生成提供了大舞台。而在大西洋、印度洋,由於海域面積有限,往往一個熱帶氣旋生成就已經佔據了大部分洋面,很難有空間再生成其他氣旋。此外,從海溫上說,產生熱帶氣旋的條件是海溫需要達到26.5℃以上,而西北太平洋海溫往往達到28℃至29℃,為台風尤其是多個台風的生成提供了溫暖的海水環境。
目前的統計數據顯示,兩個台風之間互相“糾纏”並影響的情況比較多,學名叫“藤原效應”。高拴柱表示,“藤原效應”指的是兩個熱帶氣旋相距1500公裡以內時,可產生相互之間的影響,沿著軸心依逆時針方向相互旋轉,一般是較強的熱帶氣旋支配著較弱的熱帶氣旋,並對其路徑產生影響。
通過實踐,氣象學家發現雙台風效應可以千變萬化:可以是其中一台風完全支配另一個的移動方向,或兩個台風互相排開,或一個跟隨一個移動,或一個吞並另一個,也可能兩個台風不發生雙台風效應。
“而三個台風一般都是其中兩個糾纏纏綿,另外一個‘冷眼旁觀’。”高拴柱說,以2017年為例,“奧鹿”“納莎”和“海棠”先后生成,“納莎”和“海棠”兩個台風中心連線有逆時針旋轉,表現為東台風向西北方向移動較快,西台風在南海東北部原地打轉。當“納莎”登陸減弱、消失后,“海棠”才由偏北轉西北方向移動,然后在內陸消失。“納莎”和“海棠”的路徑形式是典型的“藤原效應”。但是,“奧鹿”和另外兩個台風的相互影響不大。(記者 付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