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成功實現大江截流

2019年10月31日09:46  來源:人民網-環保頻道
 

人民網北京10月31日電(初梓瑞)記者從水利部獲悉,10月26日13點58分,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提前一個月成功實現大江截流,黔江水流改由已建成的左岸泄水閘平穩下泄。這是珠江流域治理開發與管理的裡程碑,標志著大藤峽工程二期建設正式啟動。

大藤峽水利樞紐位於廣西最大最長的峽谷——大藤峽出口處,控制西江流域面積的56.4%、西江水資源量的56%,控制洪水總量佔梧州站洪量的65%。作為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標志性工程,它集防洪、航運、發電、水資源配置、灌溉等綜合效益於一體,是珠江流域關鍵控制性水利樞紐,為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提供堅實屏障。

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擋水壩、泄水閘、發電廠房、船閘、灌溉取水設施及兩個魚道等,主要工程量為混凝土澆筑710萬立方米,土石方開挖4050萬立方米,土石方填筑1506萬立方米,金屬結構安裝7.2萬噸。工程總投資357.36億元,總工期9年。2014年11月開工建設,分左右岸兩期施工,左岸工期5年,先行建設左岸泄水閘和廠房壩段、船閘及副壩工程等﹔右岸工期4年,主要建設右岸泄水閘和廠房、黔江主壩魚道等。

工程建成后,在珠江流域防洪、提高西江航運等級、水資源配置、水生態治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還有助於緩解廣西電力緊張局面、解決桂中旱片缺水問題、帶動沿江經濟社會發展,其地理位置、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非常顯著。防洪方面,與上下游水庫聯合調度,可將廣西梧州市防洪標准由50年一遇提升至100年一遇,珠江三角洲防洪標准由100年一遇提升至200年一遇,兼顧提高西江、潯江堤防保護區防洪標准﹔航運方面,可將黔江通航噸級由當前的300噸級提升至內河航運最高等級3000噸級,年均運輸貨物量較當前提高3倍,達5189萬噸﹔發電方面,電站裝機總量160萬千瓦,年均發電量60.55億千瓦時﹔水資源配置方面,調配西江枯水期徑流,抑制河口咸潮上溯,保障澳門及珠江三角洲1500萬人供水安全,與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聯合調度,為粵港澳大灣區7000萬人輸送清潔水源﹔灌溉方面,解決120.6萬畝耕地、138.4萬人干旱缺水問題。工程建設對推動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義重大。

大藤峽公司總經理楊啟祥梳理列舉了大藤峽工程在國內外領先的多項建設指標:“船閘下閘首人字閘門高度47.5米,世界第一,比三峽船閘人字閘門還高出9米﹔軸流轉槳式水輪發電機組單機裝機容量20萬千瓦,國內最大﹔泄水閘弧形工作閘門推力負荷71000千牛,居國內閘壩式工程前列﹔獨特的雙魚道布置工程國內罕見,滿足紅水河珍稀魚類洄游繁殖的過壩需求。工程建設技術復雜,難度巨大,任務繁重。”

工程開工以來,大藤峽公司在水利部黨組和廣西、廣東兩省(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水利部各司局、珠江委、各級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團結率領全體建設者,克服高溫多雨、洪水頻發、台風襲擾、地質復雜等諸多困難,在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進工程建設進度,順利完成左岸一期工程建設目標。

珠江水量僅次於長江,在全國主要江河中位列第二。大藤峽工程所處的黔江河段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河道流量大,多年平均流量4150立方米每秒,河床深切,截流處最大水深約26米,截流設計流量2430立方米每秒,工程採用單戧單側堤立堵截流方式,高峰期每小時拋投900立方米,龍口最大流速5.3米每秒,最大落差1.9米,各項技術指標在國內主要江河水利樞紐截流中名列前茅。

為確保實現大藤峽工程大江截流重大節點目標,珠江委、廣西水利廳加強上游水庫聯合調度,加密水情、雨情監測預報,嚴格控制下泄流量,創造有利截流條件。大藤峽公司成立了大江截流指揮領導機構,下設現場施工、水力學指標監測等小組,實行24小時值班制,以“重在戧堤、要在芯牆、技術保障是關鍵、施工資源是保証”為基本原則,協調指揮調度,及時解決截流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推動截流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參建各方團結努力,緊密協作,完善截流施工組織體系,貯備大塊石、鋼筋籠、四面體等拋投料12萬立方米、石渣140萬立方米,配齊配強資源設備,出動大型機械100多台套,經過18天晝夜奮戰,終於截流成功。

(責編:初梓瑞、王靜)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