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海洋污染治理 打贏這場持久戰

2020年07月30日15:34  來源:人民網
 

人類制造的垃圾在全球海洋中越來越多,其中塑料垃圾尤甚。《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塑料類垃圾總量常年居於海面漂浮垃圾和海底垃圾之首。

在2016年上映的紀錄片《塑料海洋》中,每年上百萬隻海鳥、10萬余頭海洋哺乳動物、難以計數的魚類由於誤食塑料垃圾或被捆縛等原因死亡。其實,在這場污染危機中,受到威脅的並非隻有海洋生物。

海洋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洋流潮汐和大氣運動會驅動著海洋垃圾不斷移動,海洋塑料垃圾中的化學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傳遞給人類。2018年,維也納醫學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從人類糞便中檢測出微塑料。因此,海洋污染治理也是為人類的生存而戰。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大對海洋垃圾的研究和治理力度,針對海洋垃圾的污染防治問題,中國已陸續出台和制定了《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海洋傾廢管理條例》《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等20余部配套法規,為加強海洋生態保護提供了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

同時,中國在全國建立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將重要、敏感、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納入生態紅線區管控范圍並實施強制保護和嚴格管控。2013年,山東省率先實施“海洋生態紅線”制度,計劃至2020年,渤海海水水質達標率不低於80%,生態紅線區陸源入海直排口污染物排放達標率100%,陸源污染物入海總量減少10%至15%﹔浙江省編制了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方案,把重要海洋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等劃為生態紅線區,劃定海洋生態紅線面積佔全省海域總面積的比例達31.72%。

不僅如此,民間海洋環保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比如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是以海洋保護為主題的民間公益性社會團體,藍絲帶通過尋求海洋生態和漁民生產生活方式之間的平衡點,促進沿海環境向生態可持續方向發展。

海洋污染治理是一個大工程,又是一場持久戰。在這場大工程和持久戰中,需要國家全方位布局,不斷完善配套政策法律法規,還需要地方政府加快推進海洋生態治理模式、社會組織帶動民間海洋保護工作、社會公眾多一分自覺踐行,建立起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全社會協同的長效機制。

目前,中國在控制陸源污染方面尚未取得決定性勝利,而新的海洋污染問題又不斷出現,海洋生態保護任重道遠,不可掉以輕心。唯有以整體、聯系和發展的視角看待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問題,鞏固並擴大現有治理成果,久久為功,不斷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才能確保中國乃至全球海洋生態環境日益向好。

(責編:趙春曉、李昉)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