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助力綠色出行 構筑綠色經濟發展新格局

人民網記者 連品潔 余璐

2020年08月31日08:58  來源:人民網
 

夏日的鵬城,綠樹蔥蘢,繁花似錦。

8月28日,由中華環保聯合會、人民網、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聯合主辦的“2020綠色經濟發展論壇暨綠色出行普惠平台深圳啟動會”在深圳舉行。來自生態環境部、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的專家學者、機構代表共200余名嘉賓相聚在南海之濱,圍繞“金融科技助力綠色城市”主題,探討推動綠色發展的寶貴經驗與創想。

2020綠色經濟發展論壇暨綠色出行普惠平台深圳啟動會現場。畢光南 攝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動搖,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綠色發展已經成為關系我國全局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背后,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態環境,綠色出行正成為構筑綠色經濟發展新格局的有效途徑之一。

以科技創新引領 助力城市綠色出行

綠色出行普惠平台深圳啟動儀式現場。畢光南 攝

2019年交通運輸部、生態環境部等12部門聯合發布的《綠色出行行動計劃(2019—2022年)》明確提出,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導公眾優先選擇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等綠色出行方式,降低小汽車通行量,整體提升我國綠色出行水平。

“我國交通領域二氧化碳的排放呈近中期快速增長、中遠期緩慢增長的趨勢。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轉型對於疫情后經濟高質量復蘇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新型城鎮化、改善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清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院院長解振華在會上指出,綠色出行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離不開全社會的直接參與。

“綠色出行是用個人力量為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改善做出的最有效的行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還可以獲得獎勵,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綠色出行聯盟主席杜少中談到,提高綠色出行率,碳普惠就是一個很好的技術創新。

在今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以碳減排、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技術為基礎,鼓勵用戶綠色出行的環保互聯平台——“綠色出行普惠平台”上線,平台引入公益、商業、金融、保險等多種激勵機制,幫助用戶建立碳賬戶,按日記錄停駛行為,精准量化減排量,同時通過碳交易原理,使用戶獲得碳積分兌現獎勵,將碳普惠機制落地。

“這次深圳啟動綠色出行普惠平台,順應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創新的潮流,促進了綠色出行創新的國家行動,助推節能環保、簡約適度的生活新風尚。”解振華說。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葛興安介紹說,“讓每一個碳排放行為都有一個衡量的尺子,我們在工作中形成了綠色出行的方法學,即減排量的核算、計算、統計,並專注於這個領域,對交通領域的減排發揮了應有作用。”

北京綠普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南青表示,用區塊鏈和大數據技術把個人行為上鏈,保証可追溯,同時與企業合作,讓企業通過用戶的碳減排行為賦能車主,讓其獲得獎勵,吸引公眾參與綠色出行。

“過去出行看天氣預報,后來看空氣質量,未來看架構師的科技引導再決定用什麼方式出行。”微眾銀行區塊鏈首席架構師張開翔介紹說,架構師可以用區塊鏈構建一個為大眾出行提供各種立體化服務的高效網絡和生態,在公開透明互聯網平台的引導公眾輕鬆快樂地到達目的地。

貨車如何依靠科技做好綠色出行?“現在貨車已經普遍標配了車聯網技術,每台貨車運行的數據可以實時動態監控,包括行車軌跡,耗油耗氣等數據。這樣,就為貨車的綠色出行和節能減排做好了技術儲備。”貨車之家(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玉安說。

如何通過金融科技創新助力綠色出行?騰訊智慧出行副總經理范躍偉談到,騰訊以微信支付為基礎,讓二維碼極大降低了公共出行支付上的繁瑣和門檻。同時,為提升公眾公共出行體驗,例如減少等車時間,建立了實時公交查詢平台。疫情期間結合支付和車箱的擁擠度的大數據分析為公交公司提供了數據支撐,騰訊在金融、科技方面對公共出行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創新綠色金融 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

企業代表共話金融科技創新如何助力城市綠色出行。畢光南 攝

綠色金融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2019年,國家發改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指出,到2022年市場化、多元化生態環境補償的水平要明顯提升,生態保護補償市場體系要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者和受益者互動關系要更加協調,要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有力支撐,並明確提出鼓勵保險機制,創新綠色保險產品,探索綠色保險參與生態補償的途徑。

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謝玉紅認為,綠色發展就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的共生問題,形成包括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金融等在內的完整綠色經濟體系,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長久之策。

2020年7月,銀保監會重磅發布的《車險綜合改革指導意見》正式開啟了車險綜合改革的序幕。“探索在新能源汽車和具備條件的傳統汽車中開發機動車裡程保險(UBI)等創新產品”在意見中被明確提出,自此,車險變革和創新產品如何與國家的綠色出行戰略結合顯得額外重要,車險需要彰顯更多的社會價值和綠色價值。

綠色保險該如何發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城市綠色出行?陽光保險經紀(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喻認為,從保險角度助力綠色出行最重要的還是產品創新。過去一年多,陽光保險和綠普惠平台針對很多場景進行了一些探討,現在首先上線的是車險,未來不僅有車險,還會圍繞綠色出行普惠平台的生態,從保險的產品、保障范圍、細分市場、車后市場等整個鏈條的生態環境打造新型保險產品,助力保險出行。

國任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蘇自申介紹說,作為深圳本地的保險公司,在2019年推出了 “天天車保” 產品,即開一天車交一天保險,這樣就能倡導、鼓勵大家採用綠色出行的方式。他認為,類似的保險產品在未來將助力城市綠色出行的發展。

深圳市智多興投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封磊表示,作為科技型企業,要利用現在的智能網聯車間、移動通訊技術、雲平台、區塊鏈、AI計算等科技手段,助力綠色出行和綠色保險。

“什麼是綠色,什麼是低碳?必須有科學的標准和可操作性。有了標准,才能夠把清晰的信息作為市場信息傳遞給每個人,助力綠色經濟發展。”前聯合國環境署國際資源專家委員會主任李少義舉例說,綠普惠平台把每個人的綠色出行量化,金融機構和企業通過碳交易原理,使用戶獲得碳積分兌現獎勵,這種有效的激勵機制,有效推動了綠色出行的落地與實施。

對此,北京綠色交易所常務副總裁王輝軍談到,綠色出行是在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做的一個最重要的模式和機制。6月5日,北京綠色交易所聯合微眾銀行和北京綠普惠公司推出了《中國機動車減排標准》白皮書。有標准了,金融機構或參與方才能通過機動車減排量、通過交易的手段為車主做更多的保險產品設計。

“未來,我們將會推出更多的綠色減排標准,為更多參與綠色保險的機構跟我們合作,開發更多的產品助力綠色出行。”王輝軍說。

走各有特色的綠色之路 助力綠色經濟發展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段寧在現場做主題演講。畢光南 攝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綠色,正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人色彩。在論壇上,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宋麗雲表示,良好生態環境,正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人民網將積極講好全社會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動人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為世界綠色發展提供“中國樣本”。

清潔生產削減污染,是綠色發展的核心和前提。未來如何踐行綠色生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段寧認為需要滿足三個要點:一是將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二是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發展目標﹔三是把綠色化、生態化作為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

“當把真正的綠色、環保的解決方案和自己企業的經濟效益結合起來的時候,我們覺得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可持續方案。”和合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喻雷表示,希望產業和資本的角度更多地助力企業綠色發展,共同為綠色經濟添磚加瓦。

“通過與全國30多家實際公共資源對接,實現為幾千家企業提供了上萬筆電子保函。用互聯網、數字化方式,將產業重組優化,最終在效率方面得到提升。”深圳蔓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張波談到,“效率提升可實現節省成本,讓企業少跑路,為綠色經濟做一份貢獻,相當於減少這個交通成本以及人力、物力成本,給綠色經濟助一份力。”

深圳市深超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杜智勇表示,作為深圳市國有投資企業,近年來圍繞著綠色、低碳、環保這幾個方面進行了投資布局。通過技術和國企的賦能,提升了企業競爭力。下一步,將繼續圍繞綠色、低碳、環保,尋找行業頭部企業進行新一輪的布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於居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居住環境的打造與環保密不可分。人居環境建設做到綠色低碳環保,房企需要積極助力。”深圳海岸投資集團董事朱力為介紹說,房地產企業在設計、施工、管理、營運多個方面都能夠踐行綠色發展的使命。雨水回收和雨水滲透、工地使用新型節能燈具、舊改項目拆除的建筑垃圾分類處理循環利用等措施,都是減少資源浪費、實現產業綠色發展的好方法。

“綠色經濟在今年以來愈發重要,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及國家發改委密集出台了相關政策,同時在此領域的科研工作發展迅速,科研成果最終可通過企業實現落地。未來,研究者與企業的密切溝通,將為實現綠色經濟發展推波助瀾,服務與公眾。”長安大學副教授徐婷說。

涓涓之水,匯成大河。大家紛紛貢獻出一己之力,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副主任何家振談到,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機制制度不斷完善,減排工作扎實推進,公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高。最新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調查顯示,公民在選擇綠色低碳出行和節約能源資源方面接受程度較高,可以做到知行合一。

“美麗中國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共同建設,綠水青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共同維護,隻要大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以讓綠色理念薪火相傳。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讓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這裡做起,把接力棒永遠的傳遞下去,攜手建設天藍、地綠、水青的美麗中國。”何家振如是說。

(責編:余璐、李昉)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