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出台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技術指南”

2020年09月11日02:05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9月11日電(記者 余璐)日前,自然資源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聯合印發《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全面指導和規范各地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以下簡稱“山水工程”)實施,推動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指南》包括8方面正文和3方面附錄,對“山水工程”實施提出了總體要求,明確了保護修復原則和一般規定,並對“山水工程”實施范圍和期限、工程建設內容及自然生態空間保護修復、技術流程、監測評估和適應性管理、工程管理等,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具體要求。

《指南》明確,“山水工程”實施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動態性及其內在規律,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綜合運用科學、法律、政策、經濟和公眾參與等手段,統籌整合項目和資金,採取工程、技術、生物等多種措施,對山水林田湖草等各類自然生態要素進行保護和修復,實現國土空間格局優化,提高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彈性,全面提升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屏障質量、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

《指南》提出,實施“山水工程”要遵循5方面保護修復原則:包括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問題導向、科學修復,經濟合理、效益綜合,並提出要落實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要求等7方面的一般規定。同時,《指南》還明確了自然生態空間及涉及鄉村、城鎮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的要求。

記者了解到,2016年至2018年,經國務院批復同意,財政部、原國土資源部、原環境保護部共同組織實施了3批25個“山水工程”試點。《指南》在總結試點實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借鑒國內外生態保護修復先進理念與相關標准、案例經驗,廣納各方建議,經過多輪編制修改完善。

“黨中央對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早就有部署要求,貫徹落實這些部署要求,需要指導實踐的准則。這是我國第一個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系統指導我國生態保護修復實踐、帶有通則性質的規范,是一項重要的標志性成果”,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有關負責人對人民網記者如是說。

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范樹印對人民網記者表示,與以往單一要素或單一目標的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不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是在更大的空間尺度上統籌各類要素治理。為實現總體目標與具體工程子項目目標的有效銜接,《指南》引入了尺度的概念。

“尺度是指觀測或研究對象的物體或過程的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單位。”范樹印解釋道,《指南》技術框架中提出了區域(或流域)、生態系統以及場地三級尺度,在不同的尺度上解決不同的問題。區域(或流域)、生態系統以及場地尺度下分別開展的工作是工程規劃、工程設計以及工程實施。

另據悉,《指南》既適用於中央財政支持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也適用於地方自行開展的各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旨在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責編:余璐、李昉)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