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中國經濟2020”系列報道七:

綠色發展 描繪美麗中國新畫卷

人民網記者 余璐
2021年01月18日10:2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江河更清了。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回眸2020年,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綠色鋪就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一幅山青水綠、江山如畫的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展開。

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成效顯著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的污染防治攻堅戰,迎來了決勝之年。

“‘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保護9項約束性指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全面超額完成。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近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如是說。

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改善勢頭。1—12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0%,同比上升5.0個百分點﹔194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3.4%,同比上升8.5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6%,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為了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污染防治攻堅戰有力有序推進。

“2020年底,北京迎來了有PM2.5記錄以來首個連續超過40天的優良天,被稱為‘北京藍’。”

“為守護一泓碧水,福建省三明市加強對武陵溪流域監管,確保所有企業都做到達標排放。”

“遼寧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防治,389個地塊納入全國污染地塊管理系統,實現協同管理。”

“2020年1月,《河北省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條例》出台,河北堅持統籌‘油、路、車’治理,建立健全最嚴格的機動車全防全控環境監管制度。”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醫療廢物均得到妥善處置。”

……

這些僅是2020年全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一個個縮影。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表示,經過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不懈奮斗,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我國對外承諾的碳排放強度2020年目標提前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目標如期高質量實現。

“環境治理好了,騰出更多生態環境容量,通過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小康的成果更實了、成色更足了、質量更高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說。

“兩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復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沖擊。經濟發展該何去何從?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隻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就一定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一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復蘇。

在地處沙漠邊緣的新疆阿勒泰,以沙為媒加快沙海播綠步伐,依靠種植“黃金小果”沙棘,昔日“窮荒絕漠鳥不飛”的不毛之地,今朝黃龍伏地,生機勃發。沙棘產業已讓2.5萬人從中受益,輻射和間接帶動5萬余人實現就業,全地區的沙棘總產值達2.7億元。

在青海共和縣塔拉灘光伏產業園內,一片片光伏電板下長滿了茂盛的青草,羊群在光伏電板下悠閑吃草。共和縣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先導,大規模發展光伏清潔能源,既解決了生產生活用能問題,又讓村民們在光伏園區放羊獲得可觀收益,百姓的生活更加有盼頭。

在老區福建南平,順昌縣立足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創新推出“一元碳匯”機制。依托專業技術團隊精准測算出杉木、馬尾鬆、闊葉樹、毛竹等樹種的碳匯量,並上線銷售。一年來,“一元碳匯”為全縣90戶貧困戶增收30多萬元。

在雲南撫仙湖畔,為使山湖同保、水湖共治、產湖俱興、城湖相融、人湖和諧,澄江市探索生態型產業發展。實施撫仙湖徑流區耕地休耕輪作和農業種植結構優化,打造綠色烤煙基地2萬畝,發展高原特色生態觀光休閑農業和旅游藝術衍生品制造加工業,一二三產業和諧發展。

“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不只是新疆、青海、福建、雲南,在祖國的大江南北,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成“金山銀山”的夢想已照進現實。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觸發了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反思。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中國為全球共謀生態文明、推進綠色復蘇注入了新動力。

“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從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到氣候雄心峰會,中國接連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新舉措,彰顯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雄心和決心。“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科學擘畫綠色發展新藍圖,中國經濟綠色復蘇再次步入快車道。

推動大江大河高質量發展 惠澤人民

大江大河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河湖水資源、維護河湖生態系統完整性,是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這條橫貫東西的水運大動脈,貨運量連續15年位居全球內河第一,素有“黃金水道”之稱,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以佔全國約1/5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國近1/2的GDP。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正在繪就。

往日“水質富營養化嚴重”的江西鄱陽湖,如今波光瀲灩、蘆葦搖曳﹔昔日“化工圍江”的湖北宜昌,如今水美景美、江豚逐浪﹔曾經“碼頭工廠密布”的江蘇南通,新建的生態綠色廊道吸引游客紛至沓來……

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1至11月,長江流域優良斷面比例提升至96.3%。2020年首次實現消除劣Ⅴ類水體,長江流域水質發生了顯著變化。

2020年,我國長江干流岸線整治取得明顯成效:涉嫌違法違規的2441個項目,已完成清理整治2414個,整改完成率為98.9%,共騰退長江岸線158公裡,完成灘岸復綠1213萬平方米。長江干流河道更加暢通,岸線面貌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有效修復,取得了顯著的防洪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長江保護法來了!”2020年12月26日,作為一部保護長江全流域生態系統,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專門法和特別法,長江保護法正式出台,促進長江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軌道的多元共治大幕拉開。

九曲黃河,大國命脈。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孕育了中華文明。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0年黃河流域沿線城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在位於黃土高原的陝西,大力實施的水土保持大治理,讓荒山荒溝由“黃”變“綠”;在祖國西北內陸寧夏,率先開展的水權有償轉換和水權交易,不僅解決了工業發展用水指標短缺問題,還使水權交易資金反哺農業振興﹔在河西走廊東部的甘肅武威,創新探索的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生態和經濟結構體系,以水定產倒逼產業轉型,實現了節水與農民增收雙贏……

從長江到黃河,一場深刻的綠色變革已經開啟。生機勃勃的長江經濟帶、舊貌換新顏的黃河流域,正崛起成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良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4億人民是綠色發展的受益者,更是生態文明的建設者。2020年,上下同心、干群同力,中國已匯聚出強大的“綠色合力”。 邁入“十四五”,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讓守護碧水藍天成為全民共識,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的夢想定會離每一個中國人越來越近。

 

相關閱讀:

“中國經濟2020”系列報道六:強勁創新動力不斷刷新科技高度

“中國經濟2020”系列報道五:脫貧攻堅:風勁揚帆奔小康 蓄力再謀新篇章

“中國經濟2020”系列報道四:金融系統合理讓利市場主體 助推中國經濟增速轉正

“中國經濟2020”系列報道三: 活力強——中國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

“中國經濟2020”系列報道二:潛力大——中國經濟“破局”的關鍵支撐

“中國經濟2020”系列報道一:韌性強——中國經濟“轉正”的關鍵密碼

(責編:余璐、楊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