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提升海草床、紅樹林、鹽沼碳匯能力——

海洋固碳在行動(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②)

本報記者  劉詩瑤
2021年01月26日08: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海洋碳匯是指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其中,海草床、紅樹林和鹽沼等海岸帶生態系統能夠捕獲和儲存大量的碳並將其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積物裡。

  我國正採取多種修復保護措施,挖掘海洋碳匯潛力。

  

  海草床、紅樹林和濱海鹽沼等海岸生態系統能夠捕獲和儲存大量碳並將其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積物裡,因而成為地球上最密集的碳匯之一。這些生態系統的固碳潛力如何挖掘?

  增加海草床面積、海草覆蓋度,恢復物種多樣性

  沿海居民對海草並不陌生,它主要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沿岸海區的淺海水域。

  在適宜的環境中,海草大面積連片生長,形成海草床。海草床在全球分布面積不大,僅佔海洋面積的0.1%,卻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淨化水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據估算,全球海草床年固碳量約佔海洋總固碳量的18%。

  “海草床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通過減緩水流促進顆粒碳沉降,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儲周期長。”自然資源部北海局教授級高工宋文鵬介紹,但同時,海草床也是一種比較脆弱的生態系統,對生長條件要求高,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為了更好地維護海草床的固碳效益和生態功能,我國正在抓緊推進針對海草床的保護修復工程。

  2020年,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了海草床生態系統的調查與評估,以掌握海草床分布、生態狀況,評估其受損情況。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海草床面積9000多公頃,分布范圍較廣泛且海草類型多樣。同時,科研人員也在努力通過生境恢復法、移植法和種子法等修復方法增加海草床面積、提高海草的覆蓋度以及恢復棲息於海草床物種的多樣性。

  2020年,自然資源部還組織河北省在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中開展濱海濕地修復,其中,在唐山市曹妃甸區實施了曹妃甸—龍島西北側海草床保護與修復工程(一期),針對目前我國已知面積最大的海草床曹妃甸—龍島海草床,人工移栽海草植株450萬株,人工底播海草種子800萬粒,形成人工修復區144.9公頃、補植保育區155.1公頃。

  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

  在我國浙江、福建、廣西等省份的沿海地區,生長著大片紅樹林。據介紹,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碳密度顯著高於同緯度其他生態系統。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王文卿介紹,紅樹林大多分布在沉積型的海岸河口。上游河流和海洋潮汐共同作用,給這些地方帶來了大量外源性碳。這些外源性碳被紅樹林捕獲而積累在紅樹林沉積物中。“因周期性的淹水,紅樹林沉積物長期處於厭氧狀態,根系和凋落物因缺氧而分解速度慢,給碳埋藏創造了理想條件。曾有研究發現,有些地區的紅樹林泥炭甚至可達十幾米之深。”王文卿說。

  “海水養殖污染、病虫害、圍填海等會造成紅樹林生態系統的退化。隻有加強紅樹林保護和修復,才能提升紅樹林的碳固持能力。”王文卿介紹,近年來,我國紅樹林的保護力度日益加強,目前全國已成立了超過50個以紅樹林為保護對象的保護地。2000年以來,我國成功遏制了紅樹林面積急劇下降的勢頭,通過嚴格的保護和大規模的人工造林,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

  近年來,自然資源部指導沿海有關地方政府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累計營造和修復紅樹林360多公頃。2020年8月,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明確到2025年營造和修復紅樹林18800公頃。

  開展濱海鹽沼的生態保護修復

  濱海鹽沼濕地也叫潮汐沼澤,是位於陸地和開放海水或半咸水之間,伴隨有周期性潮汐淹沒的潮間帶上部生態系統。這裡的地表水呈鹼性,土壤中鹽分含量較高,分布著蘆葦、鹼蓬、檉柳等植物。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白軍紅告訴記者,濱海鹽沼是我國濱海濕地中典型的海洋碳匯生態系統,具有巨大的碳捕獲和封存潛力。

  據了解,由於灘涂圍墾活動,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蝕等,鹽沼濕地的分布面臨陸海兩個方向的擠壓,造成較大面積的鹽沼受損、退化。另一方面,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會擠佔原有鹽沼植被的生存空間,造成本地植被退化嚴重,改變了鹽沼生態系統原有結構和功能。

  “十三五”期間,自然資源部通過組織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等,對退化的鹽沼生態系統開展修復,恢復其生態功能。同時,開展互花米草的治理方法研究,形成了綜合生態治理方案,並已通過試點証實其具有良好效果。

  白軍紅建議,要加強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促進對現有濱海鹽沼濕地的保護﹔進行水文—生物連通的系統修復,提升鹽沼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建立陸地緩沖區,有效截留污染物,並為鹽沼向內陸遷移提供空間。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26日 14 版)

(責編:余璐、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