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

同飲一江水 共護長江美

本報記者  葉  子
2021年02月04日06: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船舶在湖北省武漢市陽邏港區水域行駛。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發源於青藏高原的長江,不擇細流,浩蕩萬裡,哺育了無數中華兒女。同飲一江水的人們天然與水親近,也義不容辭地肩負起保護母親河這份責任。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全面深刻闡述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繪就了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宏偉藍圖。

  今年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5周年。5年來,從破解“化工圍江”難題到推行長江“十年禁漁”,從岸線修復到構建綠色生態廊道,長江經濟帶在環境變好的同時,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更高了,人民生活更幸福了。

  

  堅持生態優先,“微笑天使”又回來

  “看!是江豚。”

  去年底剛建成通車的江蘇省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附近,幸運的市民常看見江豚戲水的場景。

  跨江大橋上,車水馬龍﹔橋下江水裡,江豚嬉戲。人們想不到,在這幅和諧美麗的生態圖景背后,有一段長達7年之久的“橋隧之爭”。

  “其實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這座跨江大橋就規劃要建。2013年左右,在開展項目研究時,為了更好地保護好長江生態,到底在主江上是該建橋還是建隧,各個方面曾經爭議了多年。”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設中心計劃處處長王超向記者解釋道。

  原來,全長10.3公裡的江心洲長江大橋,穿越了夾江、江心洲生態科技島和長江主江,其中約4公裡涉及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夾江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4個重要生態保護區。當時有生態環境保護專家提出,建橋可能會對江豚保護區以及江北的綠水灣濕地公園生態產生影響。最終,在結合各方因素后,“北橋南遂”的方案才塵埃落定。

  大橋施工時,建設者們就特別注意減少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水上施工盡可能改為陸上施工,建造者將結構在后場制作好后運到現場安裝。盡管北引橋的兩側沒有居民,建設者仍然安裝了聲屏障,就是為了讓濕地公園的鳥類“休息”得好,盡量避免大橋建設打擾它們的正常生活。

  “我們還在大橋施工區域設有驅豚系統,可以發出特殊聲波,避免江豚誤撞受傷。”王超說。

  為了不弄“臟”江水,大橋的設計者們也別具匠心。

  橋上明確禁止載有危化品的車輛通行,還設計了橋面徑流收集系統。比如降雨降雪后,橋面的液體會被統一收集處理,保証混有橋面雜質或融雪劑的水不會直接進入長江。此外,橋墩還增加了“止振”措施,盡量把行車中橋墩振動對水體的影響減到最小。

  “建橋的這幾年,根據相關監測單位的觀察,無論是江豚數量,還是綠水灣濕地公園內的鳥類數量,都是有所增加的。所以這座大橋真的是一座‘綠色生態橋’,是‘江豚的好朋友’。”王超說。

  有“微笑天使”之稱的長江江豚,是長江生態鏈的旗艦物種。對於長江邊土生土長的人們而言,江豚有一個更親切的俗稱——“江豬子”。這種天生一臉微笑的生物,以其友善、聰明,獲得人們的喜愛。2018 年,江豚被認定為鯨豚類獨立物種,最新的科考數據僅為 1000 余頭。

  而最近幾年,在江蘇南京、揚州、南通、無錫,安徽馬鞍山、銅陵,湖北武漢、宜昌等地,昔日幾近絕跡的江豚頻頻現身。

  去年10月30日,有網友在宜昌城區江段拍到江豚戲水的身影。它們時而躍出水面,時而潛入水中,時而探出圓腦袋露出微笑,有一頭江豚還開心地“賣起了萌”,抬頭吐出長長的水柱。視頻傳到網上,不少網友留言分享他們和“江豬子”的記憶。

  根據最新發布的消息,截至2020年底,長江干流歷史性地實現全Ⅱ類及以上水體。人們發現,長江生態明顯好轉,“微笑天使”又回來了。

  破解化工圍江,江畔空氣更清新了

  隨著2021年新年鐘聲敲響,尚愛民有些緊張,也十分興奮。曾經的老廠龍玉化工轉型成為澤美新材,老廠已拆除完畢,新廠開工投產的日期也越來越近了。這個長江邊上的化工企業即將迎來曙光。

  尚愛民經營的龍玉化工公司原本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化工園區,是一家生產工業膠水及紙制品的小廠,每年產值3000多萬元,規模雖然不大,但經營平穩、收入穩定。依靠這家工廠,尚愛民過著小富即安的日子。

  2017年,宜昌出台《宜昌化工產業專項整治及轉型升級三年行動方案》,打出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治綠”組合拳。距長江700米的龍玉化工,與宜昌市其他36家企業一道,被列入搬遷名單。

  尚愛民至今記得收到搬遷通知時的復雜心情:一方面是長江大保護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又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究竟何去何從?尚愛民一度寢食難安、輾轉反側。

  幾乎同時,在下游的江西省,距離宜昌590公裡的九江澤美硅材料有限公司,也面臨著這個難題。

  在一次產業交流會上,尚愛民得知,九江澤美因為距離長江僅400米,也必須搬遷。他和這家企業的負責人商量后一拍即合,兩家企業決定報團取暖、合作轉型。

  “繼續干,但不能走老路!我們決定放棄低端產品,轉型生產更環保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到新領域開辟新戰場。”尚愛民說。

  對龍玉化工搬遷牽腸挂肚的,除了兩家企業負責人,還有宜昌猇亭區副區長朱漢洪。

  “我們不能簡單一搬了之,政府除了是政策的執行者,更要做好企業的服務員。”朱漢洪介紹,龍玉化工搬遷在項目選址、土地選擇、能耗指標、產品指標等方面遇到不少難題,猇亭區相關部門先后多次上門服務,並到多地協調對接,最終為龍玉化工找到了一個綠色循環的專業化工園——枝江姚家港化工園區。

  2019年3月,兩家企業合伙成立了宜昌澤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新建年產13500噸的有機硅新材料項目。在枝江“新家”,經過一年多的建設,佔地35畝的新廠房已經拔地而起。尚愛民透露,新廠已完成調試,將進行試生產。生產工藝、環保設施、安全設施都採用行業內先進技術,達產后年產值將突破3億元,是之前龍玉化工的10倍。

  2020年12月12日,龍玉化工老廠房的拆除工作開始了。共計25米長的鋼結構平台、7台反應釜罐體及配套的管線儀表,總計重達2噸的設備逐一被卸下。3天內,廠房裡的設備全部被清空,今后將變成倉庫用於出租。

  “企業的發展隻有過了環保關,才能算好經濟賬!為長江留白,為綠水青山出一份力,就是我們最大的貢獻!”尚愛民感嘆。

  長江大保護,促成了湖北和江西兩家企業的一次跨區域“攜手”。破解化工圍江,許多沿線城市、沿江企業都交出了優異答卷。

  在江蘇省南通市,南通港狼山港區曾是全國最大的硫磺集散地,但老港區基礎設施陳舊,環保設施先天缺失,揚塵、污水、噪音等污染嚴重。隨著城市不斷擴容發展,港城矛盾日益凸顯。“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成了江邊居民心中的痛。

  近年來,南通港口集團積極響應長江大保護戰略部署,在江蘇省率先實施濱江老港區整體搬遷與業務轉移。沿江企業有序退出,僅港口集團三家主力公司就騰退港口岸線2.6公裡、陸域土地1980畝。如今,生產岸線已蝶變為生態岸線。

  周末,南通市民邵莉莉經常帶著家人來到全新面貌的狼山國家森林公園,既可乘車游覽濱江廊道,看江上碧波,也可在驛站駐足休憩,品一杯清茗,還能騎車或漫步林間,聽山中鳥鳴。

  “這些年,我們明顯感到江畔空氣更清新了。登上狼山極目遠眺,聽禪音裊裊,心境從未有過的開闊。”邵莉莉說。

  支持長江禁漁,“洗腳上岸”再就業

  熟悉趙武雲的人都感慨,“洗腳上岸”后,他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多年來,由於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長江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白鰭豚等珍稀動物功能性滅絕,魚類資源嚴重枯竭。為全局計,為子孫謀,從2017年開始,國家在長江重點水域推行禁漁退捕。從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全面實行10年禁捕。長江干流、重要支流和大型通江湖泊進入十年禁漁期。

  趙武雲就是重慶忠縣復興鎮一名退捕上岸的漁民。得知禁漁的消息后,趙武雲挺支持。這些年,由於生態變差,大魚越來越難捕到了,長江確實要保護起來。不過,在高興之余,他犯起嘀咕:不捕魚了,以后生活怎麼辦?

  起初,趙武雲想創業,可苦於找不到項目,一度對未來生活失去了信心。沒想到,忠縣復興鎮社保所所長譚宗保主動找到了他。

  “得知趙武雲有創業意願之后,我們四處為他尋找合適的項目。后來打聽到本鎮天台村的一個果園要外包,我們考察論証后覺得適合趙武雲,於是就動員他承包。”譚宗保說,這個柑橘園有200畝,關鍵是果園旁還有幾個山坪塘和水溝,趙武雲在長江上飄蕩多年,對魚類特性非常了解,如果將這些資源利用起來,再把漁業養殖搞起來豈不更好!

  現如今,譚宗保的想法已經在趙武雲手中變成了現實。“我現在除了種植柑橘外,還養殖了花鰱、翹殼、小龍蝦,一年下來有三四十萬元的收入呢。”趙武雲說,今年,鎮社保所還將在創業擔保貸款方面給他支持,他對未來信心滿滿。

  長江干流過境忠縣88公裡,同時轄區內還有28條大小溪流匯入長江,長江忠縣水域共有退捕漁民468名。為了幫助“趙武雲們”轉產就業、創業,當地政府通過對接安置、就業培訓、困難兜底、創業擔保、公益崗位安置等多種方式,確保退捕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以前,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在長江上打漁,禁漁后,經過街道社保所對接,我被招聘到藍天公司從事清漂工作,兒子在忠縣渝海運業有限公司開上出租車。”忠縣忠州街道退捕漁民彭金友說,禁漁和清漂都是保護母親河,都是在水上作業,現在的工作他很喜歡。

  漁民上岸了,但根不能丟。

  在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鎮白水港村委會后院,新建的“漁民驛站”引人注意。漁民捐獻的漁船漁具、捕撈工具等物件,展現了漁民過去的生活和退捕上岸的歷程。在枝城鎮江灘朝陽廣場,有2艘漁船被當作景觀擺在岸邊,3隻白豚雕塑環繞在漁船周圍,訴說著白水港村這個百年小漁村的滄海桑田。

  白水港村黨總支書記李春梅介紹,白水港村曾是宜都市唯一一個專業漁村,退捕時村裡有捕撈許可証漁船186條、漁民360人。2020年8月,在宜昌市漁政監察支隊和宜都市水產中心的支持下,白水港村完成全部漁民上岸轉產安置。其中,劉成奎和劉清2人還加入護魚隊,成為巡護隊員,協助漁政監察部門在長江上巡查、宣傳禁漁,從“捕魚人”變成“護魚人”。

  冬日午后的陽光下,62歲的白水港村退捕漁民劉紅崗正在自家門口編織漁網。他樂呵呵地說,漁網是賣給魚塘養殖戶的,自己在長江上捕魚40多年了,現在退捕了,也不能讓祖傳的手藝荒廢了。

  老劉感慨:“村裡現在環境好得很,都是江景房,推開窗就是鳥語花香,還能看見一江清水、一片藍天,天上的飛機、江上的輪船看得清清楚楚哩。”

(責編:楊光宇、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