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滿鄉過大年

錢國宏
2021年02月10日08: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貴陽街頭點亮新春彩燈,年味漸濃。
  張 暉攝(新華社發)

  舅舅是滿族人,滿族的年稱作“阿涅業能業”,前后共3天——臘月廿九、三十以及正月初一,俗稱“三天年”。春節前夕,應老人家之邀,我去滿鄉過大年。

  舅舅家所在的遼寧省岫岩滿族自治縣是東北滿族同胞的聚居地之一。我們到達時,正趕上殺年豬。年豬殺好后,在院中支一口大鐵鍋,放進東北特有的酸菜、方子肉、血腸,煮熟后切好碼盤,請來左鄰右舍,圍坐在熱乎乎的土炕上,邊吃邊嘮。

  臘月廿九,貼窗花和滿文的挂箋。滿族人貼挂箋有講究,本家在什麼旗就貼什麼顏色的挂箋。站在院子裡向四周望去,家家戶戶院裡都豎起了五六米高的“索羅杆子”(也稱神杆,象征努爾哈赤當年挖參用的索羅杆),杆頂挂著方形的錫斗,斗裡盛著烏鴉愛吃的豬內臟和黃米。下午,舅母拿出精粉、雞蛋、芝麻、糖等物,帶著孩子們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粘豆包、粘火燒。做好后,凍上,存放在糧倉的大缸內,吃時放蒸鍋裡蒸熟即可。

  “三十”這天,一家人早早起來,在灶間架起柴,用大鐵鍋烀豬肉。大塊方子肉連皮帶骨頭在鍋內上下翻滾,屋內霧氣騰騰,香氣扑鼻。中午,舅母拿來一個寬沿鐵火鍋,全家人圍坐在炕上,熱熱鬧鬧地吃起火鍋。白白的肉片,長長的粉條,香香的酸菜,辣辣的韭菜花兒,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山野菜,既解饞又不膩。午飯過后,全家人開始籌備“年飯”。“年飯”是滿族人一年中最為豐盛的一餐,馬虎不得。“年飯”菜肴必須為雙數,要有蔥、芹菜和魚,寓意來年聰(蔥)明、勤(芹)儉過日子,富貴有余(魚),從中可看出滿鄉人的傳統家風。天色漸黑,年飯也已做好。大家淨手,上炕,炕桌上擺滿了各種菜肴,舅舅特地在火盆中燙了一壺滿鄉名酒“豌豆青”。三盅“豌豆青”下肚,我竟有些暈暈乎乎了。

  吃過年飯,全家人動手和面包餃子,餃子包成元寶形,當地人俗稱“揣元寶”。煮餃子時,鍋底燒的是“杏條”柴,因“杏”與“興”諧音。鍋內水沸時,舅舅在灶間高喊:“日子起來了嗎?”屋裡屋外的家人高聲應答:“起來啦!”隨著這一聲喊,鍋裡的餃子一個個從鍋底浮了上來。除夕夜,滿鄉燈火通明,家家燈光徹夜不熄,人們在家中吃餃子、唱民族歌謠、表演民族舞蹈,共同守歲。

  大年初一早上,人們穿上嶄新的民族服裝,向家中的長輩、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們拜年。一時間,前街后巷,人流涌動,人人臉上洋溢著歡笑,到處可以聽到真誠的祝福。男孩子在村裡跑來跑去,放鞭炮、坐木爬犁,女孩子則坐在炕頭上玩“嘎拉哈”(一種動物骨頭做成的玩具)。村裡不知何時來了幾伙高蹺隊、秧歌隊,鑼鼓聲、歡笑聲、鞭炮聲、祝福聲、喝彩聲……匯成了一曲別具風味的民族交響樂,醉了滿鄉的年,醉了北方的冬……

(責編:李楠樺、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