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托起香港的“生命之源”

2021年04月22日14:25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托起香港的“生命之源”

  ◎ 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東深供水工程56年的對港供水史,是一部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歷史,刻錄著我們這一代又一代水利工作者成長的足跡。”眼前的王壽永已86歲高齡, 東深供水工程是他參加工作后參與的第二個設計項目。

  奔流不息的東江水,從廣東省東莞市一路向南,越過高山,淌過河流,匯入深圳水庫,流到香江。自1965年3月通水以來,這項綿延68公裡的東深供水工程不間斷供水2萬多天,累計向港供水267億立方米,保障香港用水量的70%—80%。

 “作為東深供水人,我們感到使命光榮,責任重大。56年來,我們盡全力確保香港人民喝上放心水、優質水。”廣東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立新堅定地說。

  打通對港供水生命線

  “用車拉水、用肩挑水、排隊等放水,成了香港老一輩人難以磨滅的記憶。” 廣東省水利廳原總工程師茹建輝回憶道。

  1963年香港遭遇大旱,一位小女孩到遠處挑水。

  香港三面環海,但淡水資源奇缺。1962年,香港出現了自1884年以來的最嚴重干旱,並持續至1963年。“家裡的水,先洗菜,再洗衣服、拖地,最后沖馬桶,惜水如金。”今年77歲的何靄倫年幼時居住在香港,因香港嚴重缺水,舉家遷到廣州。

  缺水之痛,情牽兩地。為從根本解除香港水荒,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建設東江供水工程。

  此工程有多大規模?從取水口到深圳水庫,經過80多公裡,翻越6座高山,提升水位46米,沿途光大型的機械閘門就要17座,大功率水泵幾十部。建設資金從何來?“該工程關系到港九300萬同胞,應從政治上看問題,工程作為援外專項,由國家舉辦,廣東省負責設計、施工。”周總理的話鏗鏘有力。他批示撥款3800萬元人民幣。而此時的中國剛經歷了3年自然災害,“這筆巨款何其厚重和不易”。

  1964年2月20日,工程正式動工興建。

  建設現場。

  為了讓香港同胞早日喝上東江水,施工人員喊出“要高山低頭、讓河水倒流”的豪邁口號﹔設計人員的施工圖畫好一張就往工地送一張,“畫到哪裡,工地建設就推進到哪裡”。

  1965年2月25日,東深供水工程如期全線完工。有了東江水的滋養,香港初步擺脫了缺水之苦,心無旁騖發展經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1989年,何靄倫到香港探親,望著今非昔比的香港,喝著自己曾參與建設的東江水,她心情澎湃不已。

  “為了共同目標而奮斗”

  “緊張的工期讓人難得喘息,高峰期時有技術人員、工人2萬多人現場作業。大家不分彼此,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奮斗的戰友。” 王壽永回憶道,長達一年他都在施工現場盯建設、改設計。

  “工程實驗主要在工地裡做,機械材料大都不具備,艱苦條件下,頗為考驗智慧。”陳榮盛仍清晰記得,“沒有抗折機,我們就把它截短,利用杠杆原理,通過杠杆的長短來折算出鋼筋抗折的壓力。”

  東改工程旗嶺渡槽吊裝。

  隨著香港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東深供水工程當初的設計供水量,已難於滿足需要。1974年到2003年,東深供水工程先后經歷了三期擴建和一次全面改造,將供水能力提升至初期的30倍之余。

  “改造是為了建設全封閉的專用輸水系統,實現清污分流,徹底避免東江原水在輸送途中受到二次污染。”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嚴振瑞先后參加了東深供水工程的三期擴建和全面改造工程。

  遇山建隧、平地搭渠……建設者們先后克服了“頭頂水庫”“腳踩淤泥”“腰穿公路”等一系列復雜難題,攻克了無數專業壁壘。“為確保渡槽不滲漏,僅確定槽壁厚度一事,大家吵得面紅耳赤,甚至拍桌子。”嚴振瑞回憶道。

  雙方相持不下,工程指揮部反復請國內各方專家咨詢,最后提出採用300mm壁厚開展1︰1原型試驗,順利通過試驗驗証后,才應用到工程中。直到今天,渡槽依然滴水不滲,“南水北調”工程也借鑒了這一做法。

  短短三年內,建設者們重新修建了一條現代化的供水通道,實現輸水系統與天然河道的徹底分離,一舉創造了四項“世界之最”。

  隻要東江不斷流,香港用水永無憂

  一走進深圳水庫,立刻被綠茵覆蓋、水源清澈、自然和人工景觀設計和諧的景觀吸引住。這是東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深圳水庫被親切稱為深港兩市人民的“大水缸”。“三分建設,七分管理”,為確保對港供水安全,廣東用科學的工程管理助其永葆活力。

  東江水從東莞橋頭鎮的太園抽水站開始流,最后流進香港。圖為太園抽水站取水口水閘。鄒錦華/攝

  “我們摸索出一套24小時在線監測、現場檢測和實驗室檢測相結合的‘三級監測模式’,日夜守護東江水。”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鄭航桅說。

  對嚴振瑞來說,香港和內地筋骨相連,血脈相通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前進,“我目前正在主持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的設計研究。工程建成后,將實現從西江向珠三角東部地區引水,有效解決廣州、深圳、東莞生活生產缺水問題,並為香港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提供重要的水安全支撐”。他的經歷,不僅代表著一代代水利人的故事,也是祖國內地與香港人民的深厚情緣,是同胞之誼、手足之情。

  東江水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東深供水工程中流淌出的 “生命之水”,日夜滋養著香港的每一寸土地,見証著內地和香港同胞的骨肉親情,“隻要東江不斷流,香港用水永無憂”。

  一曲骨肉親情的贊歌

  科技日報評論員

  清清東江水,通過東深供水工程,向南而流,流向深圳,流進香港,被譽為“生命水、政治水、經濟水”。如今,回顧工程的建設始末,回望工程的建設者群體,感受工程的時代價值,讓人心潮澎湃、豪情滿懷!

  這一工程用事實詮釋了黨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香港歷史上曾出現多次水荒,水成為制約香港發展瓶頸。初心和使命鞭策著共產黨人迎難而上、砥礪奮進——中央指示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証香港同胞渡過難關。在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建設、擴建與改造、管理過程中,一代代建設者牢記初心使命,扎實推進工程建設,讓香港同胞擺脫了缺水之苦,有力促進了香港經濟社會發展。

  這一工程用事實彰顯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當時要在一年的時間內建成這一項目,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盡快完成施工,中央和廣東省幾乎動員了可以動員的一切力量,全力支持工程建設。幾萬名建設者不分領導者、技術人員、工人,一起吃住,一起克服困難,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奮斗。東深供水工程按期實現建設目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這一工程用事實証明了祖國和人民是香港最堅強的后盾和依靠。中央下定決心來打造這一工程,就是對香港缺水感同身受,盡一切力量來呵護香港成長。根據發展需要,東深供水工程經過三期擴建和一次改造,實現供水“量”與“質”的雙重騰飛,香港逐步擺脫了缺水之苦,經濟一飛沖天,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正如香港中華總商會贈送的錦旗所言:“飲水思源,心懷祖國”。

  這一工程用事實凸顯了科技創新的重大意義。“讓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是工程建設的真實寫照。為了實現“低頭”“倒流”,建設者充分發揮出了智慧,科技創新始終相依相隨。2000年8月,東深供水工程改造全面啟動,建設者們先后克服了無數專業技術壁壘,一舉創造了四項“世界之最”。直到現在,渡槽依然滴水不滲。工程先后獲得“魯班獎”“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大禹獎”等多項榮譽,被譽為“大型工程建設的一面旗幟”。

  東深供水工程譜寫了一曲奮斗的贊歌,建設者的可貴精神至今仍彰顯著時代價值。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進程中,要銘記工程建設者的貢獻,發揚工程建設者的精神,飲水思源、攜手共進,扎實走好未來之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貢獻力量。(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責編:李楠樺、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