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生態省的“綠色密碼”:浙江,一片山水的綠色崛起

溫州文成百丈漈,青山飛瀑相映成趣。 范宇斌 攝
中新網杭州1月13日電(記者 柴燕菲 邵燕飛 范宇斌)2020年,浙江大地的生物“朋友圈”有點熱鬧:刀魚闊別20多年重現蘭江,衢州、麗水多地上演“熊出沒”,“世界動物活化石”金斑喙鳳蝶現身泰順烏岩嶺,中華斑羚、中華穿山甲穿梭於神仙居的崇山峻嶺……回顧一次次珍稀生物出沒浙江的足跡,一幅“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畫卷徐徐打開。
曾幾何時,珍稀生物也曾是這片土地的主人,它們的衰落、消失、重現,見証著家園生態之變。幸運的是,2003年浙江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當年,該省提出創建生態省成為浙江“八八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16年一以貫之,浙江率先建成中國首個生態省。
站在向“十四五”邁進的重要歷史節點審視浙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作現實,全域大美格局逐漸形成,一批“耀眼明珠”從大花園建設中脫穎而出,“變盆景為風景”的綠色發展之路成為浙江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的鮮明特征。
浙江東白山,群山起伏。 范宇斌 攝
一條道路的重新抉擇
浙江的綠色躍進從兼顧好“要有所為”與“有所不為”起步。
浙東唐詩之路上的天台縣后岸村,2007年前,家家戶戶打石板,很多村民得了石肺病,那時男性村民平均年齡隻有51歲。村庄發展的未來路在何方?
天台縣委書記楊玲玲說,從“賣資源”走向“賣風景”是后岸村當年的明智選擇。“在‘兩山’理念指引下,后岸村於2009年啟動村庄整治,建設美麗鄉村,從此吃上了旅游飯。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0年的零收入到2019年突破465萬元。”
一個后岸村旅游火了,又興旺了天台山旅游。“為防止一哄而起、同質化競爭,我們引導各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個性化發展,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楊玲玲舉例道,塔后村主打康養牌、安科村主打親子游、張思村主打古村體驗游等。李白筆下的“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時至今日依然是游人心中的詩與遠方。
借助生態環境賦能發展在浙江並非個例。從一窮二白的山區鄉鎮到美妝產業高地,湖州吳興埭溪鎮在十多年前陸續關停礦山和機組,修復生態,美化環境,盤活大量礦地。重現綠水青山之美的同時,也引來了一大批投資者的目光,該鎮由此開啟了“美妝夢”。
“以前是窮鄉僻壤的山旮旯,如今美妝小鎮已成為與上海東方美谷、廣州白雲美灣齊頭並進的全國三大化妝品集聚區之一。美妝產業對埭溪鎮財政的貢獻率超過60%。”吳興區副區長、埭溪鎮黨委書記厲雲燕感慨道。
一幕幕“綠色覺醒”讓越來越多的地方嘗到了甜頭,這得益於浙江自創建生態省以來,率先建立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體系,率先實施GDP考核差別化評價指標體系,率先取消相對欠發達地區的GDP考核,“環保一票否決制”首開先河……
通過一組數據,或許可見浙江與優美生態環境之間,正趨向等號。2013年,浙江省設區市重污染天數曾達174天次,2019年這個數據降到0。“從174到0的質變”帶來更多的“浙江藍”。
麗水遂昌龍洋鄉茶園自然村,勾勒“未來鄉村”模樣。 范宇斌 攝
一片山水的綠色崛起
從按下“速度與激情”的暫停鍵到答好“灰與綠”的選擇題,浙江生態環境的“潛在優勢”從此不斷釋放。其成績在國家生態省建設的16項指標中得到印証:浙江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環保產業比重等指標遠超標准。
展望未來,浙江於2020年提出新目標——到2025年,將基本建成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在此背景下,該省多地以美麗經濟致富一方百姓,為可持續發展攢起底氣。
每個周末是麗水蓮都利山村村民藍福亮最忙碌的時候。隨著當地打造休閑農旅,藍福亮開起農家樂,往來不絕的城裡游客,讓他兩三天下來便有數千元收入。
“2009年,我們村人均年收入隻有4585元,到2019年底已經達到29800元了,村集體收入也從零突破到了每年三十幾萬元。”藍福亮的笑帶著山裡人特有的淳朴。
在浙江,依托美麗生態,像藍福亮一樣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轉型到新業態的老百姓數以萬計,日漸富足的生活也讓更多笑容展露在他們的臉上。
舟山嵊泗嵊山島后頭灣村,面朝大海卻人去樓空,成為游客心中的“綠野仙蹤”。 范宇斌 攝
水長而美,是謂永嘉。在楠溪江上游,58歲的源頭村村民周順風拿起竹篙一點一撐,船隻蕩波前進。他沒想過,時隔30多年后,還能接手父親撐過的竹篙。隻不過,從載貨物變為載游客。小小舴艋舟喚醒的不只是鄉愁,還有楠溪江沿線鄉村振興新希望。航道疏浚、花海打造、文化植入……隨著系列項目鋪開,沿線8個村上萬村民的增收夢如願照進現實。
不僅於此,浙江還展現出生態與生活疊加的創造力。2020年,中國脫貧攻堅取得重大勝利。從脫貧到富民的浙江實踐來看,因地制宜是其中的關鍵詞。
海拔800多米,這是過去的武義縣上夫山村村民的生活“高度”。從全年人均純收入不足500元的窘境,到如今,家家戶戶住進新樓房,買起小轎車,做起電商生意,日子越來越紅火。
這背后是武義縣率先全國走出了一條以“整體搬遷、異地安置”的下山脫貧新路徑。20多年間,該縣已成功將世世代代居住在深山裡425個自然村搬遷到山下,5萬多名貧困農民脫貧致富。
誠然,生態從來不是孤立的,它和民生以及民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休戚相關。
“良好生態環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首席專家顧益康表示,在綠色發展道路上,從生存到發展、從城市到鄉村,良好生態正成為老百姓剛需,而加強生態建設也成了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明確要求。
杭州臨安龍門秘境,村民與游客在溪水中嬉戲。 范宇斌 攝
一座大花園的人人耕耘
綠水青山顯“金”價。在創建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的目標下,該省不斷協同推進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
在“兩山”理念的誕生地——安吉,昔日關停礦山的困惑早已“煙消雲散”,環境、空氣、水成為了“搖錢樹”,沉睡的綠色資源不斷被喚醒。安吉龍王村的村民沒有想到,5幢廢棄的老屋和27畝廢棄竹林能賣出300萬元。
此般高價如何得出?龍王村黨總支書記張春華介紹,自從安吉籌建綠色銀行,龍王村將零散的山水林田湖資源“存入”,經銀行摸底、確權、估價,統一打包給企業運營,生態價值頓時彰顯。這是浙江創新生態經濟化的一個縮影,該省已發布中國首部省級“GEP核算標准”。
除了在體制機制上創新實踐,政府的頂層設計、行動效力、前瞻目光同樣可貴。
地處浙南邊陲的山區縣泰順,以“舍”與“得”之間,彰顯綠色發展的決心。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該縣3年裡婉拒40億元投資,卻在2020年連續3個季度GDP保持正增長。“護美‘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我們實現了‘三大轉變’,生態大縣變生態高地、山區小城變最美山城、一片美變全域美。”泰順縣委書記陳永光說。
台州臨海古城,生態與人文相得益彰。 范宇斌 攝
而這背后政府也在努力幫助加快發展地區提速“兩山”轉化通道。浙江出台綠色轉化財政專項激勵政策,該省財政擇優確定20個非海島縣(市、區)和3個海島縣(區),2020年至2022年每年投入21億元專項激勵資金予以重點支持。
同樣做出“舍”與“得”的還有海島洞頭,為生態“讓道”,溫州市區與洞頭相連的靈霓大堤在2020年歲末“破堤通海”。
2006年建成通車的靈霓大堤,東延了溫州城市發展空間,卻阻斷了海洋生物的洄游通道,甚至影響到紫菜養殖。“在破立之間,洞頭持續深入推進藍色海灣整治,讓漁民在家門口實現‘人海共生’可持續發展新格局。”洞頭區藍色海灣整治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昌達說。
全國首個生態省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2021年伊始,浙江提出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大花園耀眼明珠,建設“詩畫浙江”大花園鮮活樣板,充分發揮大花園建設重點平台的輻射帶動效應。
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浙江生態文明建設一路走來,讓美麗成為民意也是民生,一張藍圖繪到底實現高水平全面小康。
站在生態文明現代化先行的嶄新起點,從浙江看見美麗中國,一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阿奇姆·施泰納所言,“中國在生態文明這個領域中,不僅是給自己,而且也給世界一個機會,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朝著綠色經濟的轉型。”(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