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為綠色轉型提供不竭動能(專家解讀)

![]() |
圖為5月15日,三峽大壩雲飄霧繞。 |
據彭博社近日報道,中國三峽集團是全世界最大的水電開發運營企業、中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三峽能源業務的總資產價值超過1400億元人民幣。隨著中國對清潔能源的需求不斷增長,三峽集團今年4月宣布了兩個新的太陽能項目,最近開始在其最新的大型水電項目中注水。
法國Fredzone網站報道稱,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建筑。2020年全年,三峽水電站的發電量達到1118億千瓦時,創下新的世界紀錄。三峽水電站生產的清潔電能讓中國在去年減少燃燒3439萬噸煤炭。這直接減少了9420萬噸二氧化碳、22.4萬噸二氧化硫及21.2萬噸氮氧化物的排放,相當於種植了37萬公頃闊葉林。
去年9月,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二氧化碳排放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產業。隨著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綠色轉型已成為中國著力推進的轉型方向。
作為中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世界最大的水電開發企業,中國三峽集團為中國加快綠色環保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注入蓬勃動力。三峽電站是世界上裝機容量最大的電站,安裝有32台70萬千瓦和2台5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2020年,三峽電站年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創下單座水電站年發電量世界紀錄,所產電能惠及半個中國。目前,三峽集團累計向社會貢獻清潔電能3.1萬億千瓦時,相當於替代9.84億噸標准煤,減少排放25.2億噸二氧化碳。
三峽工程為綠色轉型提供不竭能量,離不開技術創新這一內源動力。2020年,長江三峽樞紐工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研發的數百項專利、建立的100余項工程質量和技術標准、開創的數十項技術突破,不僅屢創世界紀錄,也為中國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技術創新支持。比如,三峽大壩混凝土澆筑由傳統的間歇澆筑創新為連續澆筑,連續3年創造混凝土年澆筑強度的世界紀錄﹔7℃低溫混凝土控制技術與工藝使三峽右岸大壩實現了無溫度裂縫,打破了“無壩不裂”的魔咒﹔三峽工程在信息自動化建設中,開發出在國際工程項目管理領域處於領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峽工程管理信息系統”和“電廠運行管理信息系統”。目前,三峽工程中研發的創新成果已廣泛應用於京滬高鐵、奧運工程、成都雙流機場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大型基建項目。
除了提供產能巨大的清潔能源,三峽工程還發揮著防洪、航運、水資源配置和生態環境保護等綜合效益。防洪方面,三峽工程緊鄰長江防洪形勢最為嚴峻的荊江河段,可以控制荊江河段95%的洪水來量。2020年汛期,以三峽工程為核心的長江干流及清江梯級水庫累計攔洪388億立方米,佔長江中上游水庫群攔洪總量60%以上。航運方面,三峽工程建成后,消除1000處險灘、46處單行控制河段,庫區航道單向年通過能力從1000萬噸提升至5000萬噸,實現全年全線晝夜通航。長江上中游真正成為帶動周邊經濟發展的黃金水道。水資源配置方面,每年1至4月,長江中下游天然流量隻有3000立方米每秒,三峽工程下泄補水流量提高到6000立方米每秒,有力緩解了城鎮用水壓力。生態保護方面,三峽工程對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三峽集團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保護的長江特有珍稀植物品種達1256種。三峽工程保育以中華鱘為代表的多種長江珍稀特有魚類32種,累計放流超504萬尾中華鱘、300萬尾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自2011年以來,三峽水庫持續實施針對“四大家魚”繁殖的生態調度,有效促進了魚類自然繁殖,推動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
如今,三峽工程的成功經驗正走向海外,推動更廣泛的全球能源合作。目前,全球12大水電站中,有5座由三峽集團建設、運營和管理。三峽集團在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設運營項目82個,裝機約1700萬千瓦,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合作成效尤其顯著。幾內亞凱樂塔水電站、蘇丹麥洛維水電站、秘魯路德斯項目等清潔能源合作項目,為當地提供了更加成熟的清潔能源開發技術和更加穩定充足的電力保障。
(本報記者 高 喬採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