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麋鹿:從重引入到成功野放
江蘇省東台市灘涂上的野生麋鹿。 |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鹿王爭霸”。 |
頭臉似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驢,一種民間稱為“四不像”的動物,就是世界珍稀野生動物——麋鹿。
麋鹿,這一於上世紀初在中國消失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從1985年幵始,通過重引入項目,先后在北京南海子、江蘇大豐、湖北石首和江西鄱陽湖等地參與了麋鹿人工繁育、散養和野外放歸計劃,已形成可野外自然繁殖的種群。目前麋鹿種群已全面覆蓋麋鹿的原有棲息地。從繁盛到本土滅絕,從重引入到成功野放,中國麋鹿保護得到世界認可。專家指出,麋鹿種群重建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縮影,展示了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智慧,為國際社會提供了野生動物保護的有益示范。
1. 回歸故裡
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在一萬至三千年前相當繁盛,中國已發現的麋鹿化石點達298處。
1865年,法國傳教士阿芒·戴維在北京的南苑發現麋鹿並將其介紹到國外,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由此被認定為麋鹿的模式種產地。19世紀末,麋鹿遭到殺戮和劫掠。雙重劫難下,麋鹿在中國徹底消失。1900年前后,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將散落在歐洲各地的18頭麋鹿收集到其家族的烏邦寺庄園進行散養,經過繁衍生息,麋鹿的生機得以延續,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小種群。
20世紀50年代前的半個多世紀,烏邦寺麋鹿相繼輸出到許多國家動物園,唯獨沒有回到它的故土中國。1956年和1973年英國共贈送4對麋鹿給中國,飼養在北京動物園。1980年,哈爾濱動物園從加拿大通過動物交換獲得1對麋鹿。然而,麋鹿在動物園繁殖很艱難,於是中外科學家們發出讓麋鹿回歸原生地、恢復其野生種群的倡議,並得到國際組織和中英兩國政府的積極響應和支持。1985年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麋鹿引進小組與英國烏邦寺庄園代表簽訂了關於麋鹿引進的協議書。1985年5與6日,中國麋鹿基金會在京成立。1985年8月24日,22頭麋鹿從英國運抵北京,其中20頭被當晚運至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終於實現了麋鹿百年回歸的願望。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與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承擔了最初引入的麋鹿種群的飼養與種群復壯任務。麋鹿苑位於北京大興區東北部,麋鹿的科學研究和繁殖擴群工作起步於此。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被認定為麋鹿的本土滅絕地及重引入回歸地。1991年就已達到重引入的第一階段目標,即恢復到60—80隻的麋鹿基礎種群。為平衡麋鹿種群數量與環境承載力的關系,通過對外輸出使其種群數量維持在150隻左右,截至2021年1月,南海子麋鹿苑的麋鹿數量為183隻。
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江蘇省大豐市東南角的黃海之濱。1986年,來自英國等處的39隻麋鹿到達這裡。2000年達到468隻。為緩解種群快速增長對環境的壓力,每年調出麋鹿,將種群規模維持在適當范圍。截至2019年底,種群數量發展至5016隻。
2. 遷地保護
“何日相將去,千山麋鹿群。”古詩中的“千山”,就是今天遼河流域的千山山脈。1000多年前麋鹿雲集的千山,如今又開始重現麋鹿的身影。
2011年,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的專家准備在遼陽市國家鹿類種源基地建立新的遷地保護種群,目的是擴大麋鹿的棲息地范圍,同時研究高緯度寒冷氣候條件下如何開展麋鹿的繁育和保護工作。2012年2月23日,麋鹿中心選送的19隻麋鹿順利抵達鹿類基地,開始了在麋鹿古分布地北限的繁育試驗。
8年后,這群麋鹿適應了遼陽的氣候和環境,突破了麋鹿在高緯度寒冷氣候條件下的生存和繁育障礙,數量已經增長到61隻。麋鹿在遼陽的成功繁育,標志著麋鹿新遷地種群的建立及遼寧省遼河平原麋鹿種群恢復的開始。
從北京到遼陽,這是一次成功的遷地保護案例。遷地保護是指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把因生存條件不復存在、物種數量極少或難以找到配偶等原因,生存和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的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或瀕危動物繁殖中心等地,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
之后,北京麋鹿苑每年向全國各地輸出麋鹿,例如,2002年12月輸出30隻到河南省原陽縣麋鹿散養場,2006年輸出31隻至浙江臨安國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保護中心建立繁育種群。截至2020年底,北京麋鹿苑共計輸出麋鹿546隻。大豐麋鹿保護區自1995年開始向其他地方輸出麋鹿,截至2020年底共計輸出164隻。
野生放養也是麋鹿保護的重要內容。1998年11月5日,國家選定在大豐實施有計劃的野生放養試驗。大豐麋鹿保護區挑選了8隻麋鹿開展首次麋鹿野化放歸試驗。放歸的麋鹿很快適應了野外環境成功進行自然繁殖。此后,為繼續優化野生麋鹿種群結構,從2002年開始,大豐麋鹿保護區又多次進行麋鹿野生放養,通過實地觀測,截至2020年已經發展成為1820隻麋鹿的野外種群。
2018年4月3日,由北京麋鹿苑輸出的30隻麋鹿與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的17隻麋鹿混群,一起被野放至鄱陽湖湖區。2019年3月對鄱陽湖野放麋鹿進行調查,種群數量已達到50多隻,並呈現從鄱陽縣向湖區其他縣市濕地擴散的趨勢。
3. “三步走”戰略
種群復壯、遷地保護,都出自中國保護麋鹿的“三步走”戰略。“三步走”戰略的第一階段是麋鹿種群得以復壯,擁有足夠的種群數量基礎。第二階段是開展遷地種群建設,有計劃地將麋鹿分散到全國適宜麋鹿生活的地方,提高麋鹿的遺傳多樣性。第三階段是恢復自我維系的野生種群,通過野化訓練將麋鹿放歸野外,使其適應野外生活,實現自我繁衍。
在“三步走”戰略指導下,1985-1993年,麋鹿在北京麋鹿苑實現種群復壯﹔1993-1998年,在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野化訓練﹔1998-2002年,在楊泊坦、三合垸、東洞庭湖形成自然種群模式﹔1986-1998年,麋鹿在江蘇大豐實現種群復壯,1998-2003年進行野外放歸,2003年至今,野外種群已經建立起來。全國麋鹿分布點從引入時的2個發展至2020年的82個,其中,野生種群分布在6處,數量總計達2855隻。
在“三步走”戰略的示范下,北京麋鹿苑於2013年在鄱陽湖濕地公園建立遷地種群﹔2018年4月,將遷地種群的47隻麋鹿成功野放﹔2019年,野外種群產生子代且發育良好,種群數量達到51隻。
麋鹿保護突破了遺傳瓶頸。現在世界上所有的麋鹿都是1900年前后收養在英國烏邦寺庄園的18隻麋鹿的后代,種群奠基數量較少,高度近親繁殖,這是影響麋鹿生存發展的主要因素。經過30多年的努力,目前麋鹿在遺傳多樣性貧乏、近交系數較高的情況下存活狀況良好,麋鹿種群數量實現大幅度增長,為麋鹿的永續發展建立了強大的“基因庫”。
麋鹿自然種群成功誕生,實現了麋鹿在全國范圍內的擴散,野外種群數量大幅度增加,由北到南均有分布,覆蓋了麋鹿原有的棲息地,已接近於麋鹿的歷史分布區域。
麋鹿保護的共識深入人心。北京麋鹿苑率先實施將麋鹿重引入試驗地對公眾免費開放,每年約有50多萬人參觀學習,麋鹿苑也成為全國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江蘇大豐建立了國家5A級旅游景區,每年接待游客20多萬人。與此同時,麋鹿保護的相關知識進課程、進社區、進廣播、進電視、進報紙等,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