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野生動物在中國越過越好

刁星彤
2021年08月31日05: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條子泥濕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地取得成功后,濕地生態不斷優化,人為干擾也越來越少,為麋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條子泥濕地的麋鹿逐漸增多。圖為在江蘇東台條子泥濕地,三百余頭野生麋鹿成群結隊在海濱濕地棲息覓食。
  孫家錄攝(人民圖片)

  陝西省漢中市洋縣朱鹮生態園內的朱鹮。
  新華社記者 劉 瀟攝

  金絲猴在秦嶺四寶科學公園內玩耍。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攝

  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申扎縣境內拍攝的藏羚羊幼崽。
  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隻猴王。
  新華社記者 周 華攝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鬆林口公路養護站附近的中國熊貓大道盤山路。
  劉國興攝(人民圖片)

  廣東韶關華南虎繁育研究基地的虎寶寶。
  新華社記者 鄧 華攝

  西藏羌塘,萬頭藏羚羊在草原上奔跑﹔陝西秦嶺,近千朱鹮展翅競翔﹔四川臥龍,大熊貓怡然自得地休憩﹔湖北石首,麋鹿群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幼崽做准備……這些曾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劃為“極危”、“瀕危”的物種,如今受威脅程度等級都在下降。與此同時,荒漠貓、棕頸犀鳥等神秘動物再次出現﹔東北虎進村,亞洲象北遷,鯨魚又現大鵬灣……在當今的中國,野生動物越過越好!

  野生動物喜獲“降級”無疑是一個特大利好。今年,生態環境部介紹,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達到1800多隻,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國家林草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朱鹮從上世紀后期的7隻增加到幾千隻﹔極度瀕危的海南長臂猿,從低谷時的7至9隻增長到了33隻,第五個家庭群正在形成﹔白頭葉猴從上世紀80年代的300余隻恢復到1300多隻……專家指出,多種野生動物“降級”,是對動物保護工作最好的褒獎,但“降級”並不意味著降低保護力度,反而提醒我們更要關注和保護那些瀕危動物。

  

  藏羚羊:萬羊齊奔

  阿裡羌塘草原上,近千頭藏羚羊在覓食。它們時而奔跑,時而悠閑地散步,這一和諧美景得益於國家多年對藏羚羊的保護。“我最近去看過,青藏高原‘萬羊齊奔’的壯麗景象又復現了。”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新聞發布會上驕傲地對記者說。

  藏羚羊被譽為“高原精靈”,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爾金山、西藏自治區羌塘以及青海曲麻河等地區,對於青藏高原自然生態構建和維持生態平衡尤為重要。由於常年處於氣溫低於0攝氏度的環境,藏羚羊通體都有厚密的絨毛,這也為它們引來了殺身之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可可西裡盜獵猖獗,藏羚羊種群的數量一度下降到7萬頭左右。

  時任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索加鄉黨委書記的索南達杰組建了中國第一支武裝反盜獵隊伍。之后,索南達杰保護站、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繼建立,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加入到藏羚羊保護的隊伍中。

  藏羚羊的種群數量恢復也離不開科學保護。由於藏羚羊多生活在高寒無人區,當地政府採用了天地空結合的方式,利用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太陽能無人機航測技術、高清智能球形攝像機等多種技術手段,進行藏羚羊種群、棲息地及遷徙機制等研究,為藏羚羊保護提供了科學的支撐。據國家林草局最新發布,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中國藏羚羊數量已增至約30萬頭,保護級別從瀕危物種降級為近危物種。

  朱鹮:飛越秦嶺

  朱鹮,因其華美的外表和稀有的數量,被譽為“世界珍禽”和“東方寶石”。當人們看到陝西“千鳥競翔”的場景時,很難想象這一龐大的種群,是從當時中國僅剩的7隻朱鹮發展而來的。

  在保育員的精心照料下,1981年至1990年,朱鹮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姚家溝成功繁育10窩,出飛幼鳥19隻。

  從“秦嶺一號朱鹮群體臨時保護站”,到洋縣朱鹮保護觀察站正式成立﹔從升格為陝西朱鹮保護觀察站,再到設立省級朱鹮自然保護區,直至2005年升格為陝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朱鹮保護體系日漸完善。

  如今,朱鹮已繁衍至5000余隻,不僅飛越秦嶺,還飛向全國,飛到海外。1985年,朱鹮“華華”出借日本,此后,中國向外輸出朱鹮種源14隻。如今,日本、韓國通過再引入工程也建立了朱鹮野外種群,數量多達近千隻。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朱鹮數量已擴展到現在的7000余隻,受威脅等級也從極危降為瀕危。

  大熊貓:種群壯大

  大熊貓作為國寶,一直是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重點。20世紀60年代至今,中國先后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67個。通過實施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開展人工繁育研究、野化放歸實驗、對大熊貓棲息地進行保護修復等行動,實現了野生和圈養大熊貓種群的恢復壯大。

  2018年10月,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在成都正式挂牌成立。其后,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管理局分別成立。自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以來,四川省整合投入資金近4億元,實施了黃土梁、土地嶺、泥巴山、拖烏山等大熊貓生態廊道建設工程,修復廊道植被68公裡,恢復大熊貓棲息地28平方公裡。

  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金學林提到,大熊貓作為“傘護物種”,依靠其明星效應帶動了其棲息地的建設和完善,使棲息地內許多伴生物種,如金絲猴、小熊貓和扭角羚等得到了數量上的恢復,發揮了“傘護效應”。

  “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代表著我國多年環境保護取得的成績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金學林說,“但大熊貓仍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降級’對中國的物種保護工作幾乎不存在影響,未來一段時間內,大熊貓保護重點不會發生變化。”

  金學林介紹說,研究所目前採用了多種先進技術對大熊貓進行保護監測。比如,從大熊貓糞便中提取DNA進行種群動態監測,或者通過激素監測判斷大熊貓受干擾程度,從而進一步判斷個體是否健康。

  麋鹿:重新引入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物種,它們“戰亂中被盜運至海外,亂世中絕跡於中國”。1985-1987年,中國政府著手開展麋鹿引入工作。30多年來,經過保護區人員的精心照料和科學放歸,麋鹿種群數量已恢復至8000多隻。2006年,中國一級保護動物麋鹿正式從世界瀕危動物名錄“紅皮書”中退出,由“瀕危動物”降級為“珍稀動物”。

  目前,保護區工作人員配備了更科學的巡護設備,運用視頻監測、生物多樣性檢測系統等多種科技手段,對麋鹿種群進行實時監測。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中科院、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等多家科研機構通力合作,共同研究麋鹿種群疾病預防預警系統,呵護麋鹿健康生長。

(責編:袁勃、牛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