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定不負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故事①)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通過對礦山進行修復,將採煤沉陷區建成景區。 |
5月21日,在陝西省洋縣龍亭鎮梁河村一處密林裡,一隻成鳥朱鹮為幼仔喂食。 |
圖為祁連山秋色。 |
《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更加自覺地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如果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最終必然對生態環境造成系統性、長期性破壞。”
高山如父,江河如母。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從今日起,我們推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故事”,記錄中國守護綠水青山、建設美麗家園的精彩故事。
——編者
在中國,山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存在。生態治理的視野不斷開闊、認識不斷深化。不變的是,所有表述中,“山”始終是打頭的。
高山如父。山與人的故事更是講不完。《山海經》裡,列出了數百個山名,所涉故事奇瑰絕倫。武俠小說裡,少林寺所在的嵩山、高手論劍的華山,還有昆侖、峨眉、武當等武林名派所在的仙山,無不名動“江湖”。山水畫《富春山居圖》合璧的故事,是兩岸文化盛事。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過,“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講中國山的故事,用誰開頭?
或許,可從一隻鳥兒和一個古人講起。
熱愛山
這隻鳥兒,名叫朱鹮。它和6000萬年前的祖先一樣,時常在晨光中亮起白羽,輕盈飛過秦嶺的茂密樹叢。
站在樹上歇腳時,它可能曾聽大熊貓、 羚牛、金絲猴講過——秦嶺北麓一座座別墅的建與拆的故事。這四種珍稀動物,是有名的“秦嶺四寶”。它們當然不懂別墅裡的奧秘。不過,對綠色家園的眷戀、對美好生態的熱愛,它們和我們人類相通。
秦嶺,歲數要以億來計算。說不清從何時起,這片巨大的“綠肺”便向長江、黃河這兩條中華民族母親河供水,又和淮河一起成為中國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線。它的聞名,要感謝很多人,尤其一個名叫班固的東漢史家。他在《西都賦》中,這樣盛贊西安的地理方位——“睎秦嶺,睋北阜,挾酆灞,據龍首”。短短十二字,雄氣外溢。
“秦嶺”二字,意蘊深厚。大秦帝國,是兩千多年統一的中國的開端。后人拆解“秦”字,認為它佔了“春秋”的一半。“嶺”是山的脊部,繁體寫作“嶺”,多被解讀為“山脈領導者”。秦嶺在中國山脈之中,具有無可比擬的顯著地位。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去年4月,在陝西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的話精辟概括了秦嶺的生態、歷史、文化價值。在他心中,生態文明建設事關民族永續發展。顯而易見,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的山,既是自然和生態存在,也常是文化和精神象征。能說明這一點的,除了秦嶺,還有武夷山等。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遺產,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眼裡,一方面,“武夷山脈是中國東南部最負盛名的生物保護區,也是許多古代孑遺植物的避難所,其中許多生物為中國所特有”。另一方面,這裡“九曲溪兩岸峽谷秀美,寺院廟宇眾多”,“為唐宋理學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環境”。生態興則文明興,一目了然。
我國身列“雙遺產”的山,還有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等。比如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在民族記憶裡,山的分量,舉足輕重。
我們離不開山,更不能隨意侵佔和破壞。這個道理,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就認識到了。《國語·周語》記載“夫國必依山川”,《管子》說“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我國大量人與自然和諧、風景如畫的美麗城市,便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逐步建成的。
自古以來,“綠水青山”便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元代畫家黃公望,晚年定居富春江,歷經數年繪成《富川山居圖》。畫裡有他對自然生態的寫實,有人與自然的和諧,更有寄情山水的洒脫。
山裡,還有精神。“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上,蒼翠毛竹掩映的八角樓裡,寫著井岡山精神。長征路上,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越城嶺、天南山、佛頂山、大婁山、烏蒙山、梁王山、拱王山、小相嶺、大相嶺、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打古山、拖羅崗、岷山、秦嶺、六盤山等大大小小的山上,刻下了長征精神。陝西延安的寶塔山下、延水河畔,有延安精神。太行山東麓、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裡,有西柏坡精神。太行山懸崖峭壁上,有紅旗渠精神……
中國人愛山,還把“山”字,寫在身份証上。你我身邊,常有名字帶“山”的朋友。不少地名也有“山”字——山東省、山西省,黃山市,武山縣、巫山縣、龍山縣、屏山縣、光山縣、皮山縣等。
保護山
日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印發。盡管是談黃河,《綱要》裡卻出現大量山的名字——秦嶺、祁連山、六盤山等。
這是因為,在整個生態系統裡,山有著特別價值。
對水來說,“水的命脈在山”——全國絕大部分水資源涵養在山區丘陵和高原。比如,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它的重要水源涵養區是三江源、秦嶺、祁連山、六盤山、若爾蓋等。
在這其中,祁連山被譽為河西走廊的“天然水庫”,有冰川雪山融化形成的河流。這裡高大的山峰,留下了太平洋上刮來的東南季風,降雨豐沛,形成綠洲。此外,它還有一個特殊的功能——
作為青海、甘肅兩省之間的巨大山系,祁連山是深入沙漠的“一座綠島”,有效阻擋了巴丹吉林、庫姆塔格等四大沙漠的匯合,千百年來始終維系著沙漠綠洲的生態平衡。如果沒有祁連山,內蒙古高原的沙漠將和柴達木盆地連成一片,逼近青藏高原。
山,還是林木、動物等物種生長地。
諸多原因決定:保護好山,至為關鍵。
山的生態在修復。近年來,我國重點實施青藏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秦巴山脈、祁連山脈、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南嶺山地地區、京津冀水源涵養區、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裡木河流域、滇桂黔喀斯特地區等關系國家生態安全區域的生態修復工程,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從名稱一看便知,這些工程都與山有關。
綠色礦山建設正在進行。2017年,我國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關於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出台,要求通過5年努力,基本扭轉傳統粗放浪費的礦業整體形象。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要求,“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
山的保護不總一帆風順。一度,青海木裡礦區整治出現中梗阻。2020年8月,媒體報道,一家名叫興青公司的企業,在木裡打著生態修復治理的名義非法採煤,破壞觸目驚心。按照中央要求,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會同有關部門及青海省委組成調查組,對相關問題展開徹查。包括青海省原副省長、海西州委原書記、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黨工委原書記文國棟在內,一批違紀違法干部被處分處理。事后,《木裡礦區以及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出台,木裡礦區工礦企業全面關停,木裡煤田管理局被撤銷,木裡煤田生態保護局設立。至去年底,當地累計回填採坑5765萬立方米,修整邊坡729萬平方米。
經過治理,成效顯著。如,秦嶺腳下1194棟違建別墅被徹底整治,4557畝土地被收歸國有,1000余人被問詢,多名省部級官員落馬。如今,秦嶺恢復秀美寧靜,朱鹮、大熊貓、羚牛、金絲猴等珍稀物種群體穩中有增。祁連山生態治理,“由亂到治大見成效”。甘肅截至今年8月底,保護區內144宗礦業權全部分類退出,42座水電站全部分類處置,25個旅游設施項目全面完成整改,核心區農牧民全部搬遷,遷出區住宅及棚圈全部拆除。一度傷痕累累的祁連山,開始恢復昔日的寧靜、和諧、美麗。
生態保護方式創新,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等。“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發去賀信。
當前,祁連山國家公園正在建設中。截至今年8月底,它的青海片區,共收集到1528份雪豹影像資料,已識別105隻雪豹。作為生態建設成效的“晴雨表”,雪豹的頻繁現身,印証棲息環境的改善。數據顯示,2020年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年平均氣溫在-2.3℃—2.2℃之間,較近十年(2010—2019年)平均略偏低,積雪面積增加、積雪日數增多、水源涵養量整體偏多。
今年10月12日,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其中,武夷山國家公園直接以山名命名,保護面積1280平方公裡,實現了福建和江西區域武夷山生態系統整體保護。
名字中不體現山名的國家公園,同樣離不開山,甚至以山為主體。
三江源國家公園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園內廣泛分布冰川雪山、高海拔濕地等生態類型。大熊貓國家公園地跨四川、陝西、甘肅3省,縱橫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秦嶺山系。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內,有南北走向的山脈,老爺嶺群峰競秀,林海氤氳。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說,五指山、鸚哥嶺、猴獼嶺、尖峰嶺、霸王嶺、黎母山、吊羅山等著名山體均在其范圍內。
金山銀山
“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如果其他各方面條件都具備,誰不願意到綠水青山的地方來投資、來發展、來工作、來生活、來旅游?
從這一意義上說,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比如,對海南來說,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這裡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是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源於浙江小村——安吉余村。而今,它已成為整個中國的廣泛實踐。
《安吉州志》記載,安吉歷史上“花木亭台之勝,而溝塍交錯竹柏扶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余村炸山開礦、辦水泥廠,賺了小錢,但樹木破壞、污水橫流、魚蝦絕跡。痛定思痛,余村人關停礦山、工廠,保護環境,植樹造林,涵養生態,吃上了生態旅游飯。
安吉經驗証明,“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
位於沂蒙山區腹地的山東蒙陰縣,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說,有著獨特的“岱崮地貌”。當地通過產區變景區、果園變公園、農耕變體驗、空氣變人氣,農商文旅融合發展。目前,該縣A級景區達15家,省級旅游特色村12個,成為“中國十佳休閑旅游名縣”。僅椿樹溝村,每天接待游客2000多人。貴州黔西縣中建鄉營盤村,位於大山裡頭,隨著高速公路開通,當地憑著秀美神奇自然風光,成了網紅旅游地,村裡人做起民宿,嘗到甜頭。陝西秦嶺生態系統,蘊含財富。秦嶺南麓柞水縣金米村,靠著木耳產業和鄉村旅游實現脫貧。地處火山熔岩地區的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因地制宜發展石斛產業,並將石斛園改造成景區,成為遠近聞名的幸福村。
今年7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模式與典型案例(第一批)》。包括北京市延慶區聚焦特色園藝引領發展生態旅游、湖北省丹江口市打造“山水成景”開創全域旅游新篇章等入選。這些案例初步總結形成生態修復、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工業、“生態+”復合產業、生態市場、生態金融、生態補償等8種轉化模式。
其中,丹江口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控制性工程所在地。當地生態村覆蓋率超過80%,建成省級生態鄉鎮12個,生態村64個。當地還“把城區當景區打造”,圍繞環城游、環庫游、環山游打造節點精品,促進山水互動發展。2018年接待游客171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14億元,旅游業逐步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
截至2015年11月,我國有1392個5A和4A級旅游風景名勝區,其中60%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區,70%以上的景區周邊集中分布著大量貧困村。時間已過去六年,而今,不少地方通過發展旅游扶貧、搞綠色種養,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找到一條建設生態文明和發展經濟相得益彰的致富路子,景區周邊所有村子全部脫貧。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國脫貧攻堅戰主戰場十四個集中連片區,幾乎清一色為山區——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羅霄山區等區域的連片特困地區和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
它們中一些地方,既是重點生態功能區或自然保護區,也是少數民族群眾聚居區,如西藏、四省藏區、武陵山區、滇黔桂部分貧困地區等。對這些區域,國家既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也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一些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
窮山,也能富民。
西藏隆子縣,用種沙棘林實現“人種樹、樹養人、人致富”。截至2018年,該縣沙棘林面積達43056畝,在隆子河谷形成一條綠色“哈達”。銷售沙棘苗木每年獲利15萬元,人均2000元﹔採摘銷售沙棘果,戶均獲利3000元﹔銷售沙棘木,人均增收3000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