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1年度報告”發布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呈向好發展態勢
本報北京12月29日電 (趙永新、劉明)科技部日前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1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
據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主任、年度報告編委會主任王琦安介紹,我國在科學研究、政策制定和行動實施等層面動員和集聚了大量科技創新力量,基於自主建立的氣象、海洋、資源、環境和高分等地球觀測衛星星座及其應用系統,在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適應、防災減災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能力持續提升,為年度報告的編制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年度報告聚焦“全球陸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態勢”“全球典型湖泊生態環境狀況”“歐亞大陸草原生態狀況”和“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4個專題開展遙感監測與分析。
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以來,氣候變化引起的干旱、火災及人為的過度砍伐、開墾等因素,導致了亞馬孫河流域、剛果河流域和東南亞區域三大熱帶雨林區森林面積持續減少,全球森林面積淨減少28.41萬平方千米。全球未能實現“到2020年停止毀林”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但森林減少的速度較前5年有所放緩。自然保護地內的森林生態系統相對穩定,森林減少的面積比例明顯小於非保護地,保護成效顯著。
年度報告顯示,得益於有效的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中國的陸地生態系統在較大范圍內呈有序恢復、向好發展態勢,森林面積持續增長,植被生長狀況明顯改善。
年度報告認為,大范圍的干旱等極端氣候事件是導致全球和區域糧食產量波動的主要因素。如2012年和2018年大范圍干旱造成全球糧食減產﹔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區域因農業基礎設施不足,災害抵御能力不強,產量波動劇烈。
年度報告顯示,我國農田灌溉比例高,農業生產防災減災能力持續增強,農業災害對作物生產影響有限,產量波動小,近10年中國大宗糧油作物產量年增長率為0.5%,形成了“南方穩產、北方優勢產區集聚”的總體格局。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30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