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水旱災害、修復水生生態、管護河湖岸線
讓長江綻放生命光彩(長江巡禮①)

![]() |
長江三峽水庫泄洪騰庫。 |
![]() |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樂天溪鎮王家坪村江段的西陵峽,船來船往,冬景如畫。 |
![]() |
與長江水系相連的安徽銅陵缸窯湖濕地內,百鳥齊飛生態美。 |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江,自唐古拉山脈啟程,向東奔流而去,橫貫蜿蜒,其干流串聯起中國11個省份,承載著重要的政治、經濟、生態環境、文明和文化功能,在北緯30°附近的中國大地上見証國運之騰飛、民族之興旺。
然而,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無序開發、過度利用等問題,一度使長江生態不堪重負。在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的疊加影響下,水旱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銳減、江岸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問題愈加尖銳。
大江奔涌,催促革新。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長江流域治理管理不斷走向縱深,多措並舉共護一江碧水歡暢東流。
“美麗中國”版特開設“長江巡禮”欄目,今日刊發第一期,以饗讀者。
——編者
聯合調度:
防洪與蓄水雙贏
“在長江流域水工程聯合調度的各項工作中,防洪調度始終是第一位的。”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旱災害防御局副局長鄭靜告訴記者,發揮水利工程的防洪效益,守護長江安瀾,是長江流域治理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1年全國發生多輪持續強降雨,長江流域156個水文站發生超警戒及以上洪水:9月,“長江2021年第1號洪水”在上游形成﹔漢江遭遇20年一遇的秋季大洪水……防洪形勢十分嚴峻。
鄭靜表示,聯合調度是取得秋汛防御勝利的重要手段。整個汛期,長江委共發布調度令86個,科學安排流域內水庫群攔洪削峰錯峰,分攤各河段的防洪壓力。
在防御長江1號洪水的過程中,三峽水庫削峰平洪,同時,金沙江下游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等梯級水庫聯合攔洪,將金沙江來水削減至約0.65萬立方米/秒。
“三峽及上游水庫群共攔蓄洪水116億立方米,將沙市、城陵磯水位控制在警戒水位以下2.1至3.2米,顯著減輕了中下游地區防洪壓力。”鄭靜說。
科學精准的水庫群聯合調度在防御漢江秋汛過程中也取得顯著成效。丹江口、石泉、安康、潘口、黃龍灘、鴨河口等干支流控制性水庫聯合攔洪,應對來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供水流量加大,送水北上。最終,漢江流域超警天數縮短了8至14天,避免丹江口以下河段超保証水位和杜家台分蓄洪區啟用。
洪水雖如猛獸,但調度得當也能資源化利用。根據水文氣象滾動預報和上游水庫調度運行情況,長江委動態調整丹江口水庫出庫流量,利用第7次洪水過程實現了防洪和蓄水的雙目標——漢江中下游水位不超警戒線、丹江口水庫首次蓄水至170米正常蓄水位,既保障了防洪安全,又為丹江口水庫發揮供水、發電等綜合效益奠定基礎。
聯合調度工作跨流域、跨區域、跨部門,統籌難度可想而知。長江秋汛為何能兼顧防洪與蓄水需求?鄭靜認為,開展洪水調度推演、精准監測預報、科學聯合調度等工作是長江流域水旱災害防御成效顯著的重要基礎。
長江委提前10天以上預測出漢江流域的降雨過程,提前1到3天准確預測丹江口入庫洪峰量級及洪水過程,為聯合調度贏得時間上的主動。
“今年,我們還將繼續完善方案預案體系,健全流域水旱災害防御和水工程聯合調度工作機制,全面提升‘預報、預警、預案、預演’能力。”鄭靜表示。
生態修復:
為長江增添活力
水利工程在防洪、供水、發電、航運等領域功不可沒,但其建成也會使流域內的水文水動力條件發生改變。
“特定的水文水動力特征,是水生態過程的原初推動力。”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黃道明告訴記者,早在1992年針對三峽工程開展的環評報告中,大壩對長江中下游魚類生存環境的影響就被納入考量。當時提出的“人造洪峰”,就是要通過人工調度,為長江中游的“四大家魚”在繁殖期提供適宜產卵的水文水動力學條件,讓這些“江中居民”更好生存。
這項從生態修復角度出發開展的三峽工程調度工作,被稱作“生態調度試驗”。自2011年起,長江委利用每年5月至6月三峽水庫汛前騰空庫容的契機,擇機開展促進“四大家魚”自然繁殖的生態調度試驗。黃道明表示,5月到6月正是長江中下游魚類重要繁殖期,充分利用騰空庫容的時機和流量,依據生態調度目標對象的生態需求,優化調度方案,從而提升生態保護效益。
“‘四大家魚’既是我國淡水養殖的重要對象,也是產漂流性卵魚類的典型代表。因此,生態調度不僅能保護‘四大家魚’優質水產養殖種質資源,同時能促進相似習性的其他魚類繁殖。”黃道明認為,生態調度有利於長江中下游魚類自然種群的恢復,並能與正在施行的長江十年禁漁工作互為補充,有利於長江中下游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的修復。
多年監測數據顯示,長江“四大家魚”產卵規模顯著增加。2019年生態調度期間“四大家魚”繁殖規模約30億粒,是2011年首次進行生態調度時的50倍。
記者了解到,生態調度試驗要對典型魚類自然繁殖所需要的水文水動力學條件進行多學科交叉的深入研究,依據生態調度效果監測,不斷優化技術參數,統籌防洪、發電等多種調度,形成協調有效的常規生態調度方案與機制。
“生態調度當前的難點在於,需要通過大量的基礎性研究了解不同水生動物繁殖對水文水動力條件的訴求。”黃道明還指出,生態調度方案制定需以目標對象的生態需求為基礎。“例如一些產粘沉性卵的魚類繁殖孵化與‘四大家魚’不同,它們需要相對穩定的水位漲落。此時水庫發電應採取基荷發電調度,減少水位波動,促進生態效益。”
如果說生態調度試驗是為長江水生生物繁殖打造舒適的“產房”,那麼增殖放流就是直接為長江生態家族增添“新成員”。
據介紹,放流站的地點一般根據魚類的分布狀況和生境條件進行選擇。由於集中放流的魚苗會成群活動,在局部環境的選擇上,會避開凶猛性魚類和天然敵害密集的區域,防止魚苗被“團滅”。當前主要採用標志放流的方法,跟蹤研究被放流種群在自然環境和生態結構中的變化,不斷優化方案,最終達到種群自我繁衍的目標。
截至2021年11月,丹江口水庫已累計放流鰱魚、鳙魚、草魚、青魚、鳊魚、中華倒刺鲃、團頭魴等魚種170萬尾魚苗,大大增強了受保護物種的自我修復能力。
“長江的生態功能要依靠水生生物的生態過程來實現。作為一種直接作用於生物結構的輔助措施,增殖放流有利於恢復和提升長江生態系統的韌性。”黃道明說。
岸線整治:
優化利用 復綠於人
在江蘇南京,八卦洲環洲岸線郁郁蔥蔥,仿佛為這座長江第三大島佩上一條“翡翠發帶”。
八卦洲坐擁30多公裡的長江岸線,自2000年以來依托有利地形發展造船產業。據了解,八卦洲南岸不足4公裡的岸線上,曾聚集21家船廠,高壓泵噴砂污染空氣,過度密集的產業布局和粗放的發展模式,一度使這座昔日的“江中綠島”黯然失色。
2018年以來,這裡的生產岸線逐步被清退。到2020年底,21家船廠全部拆除,通過覆土植樹恢復8.8公裡的長江岸線,濕地景觀取代了廠房車間,“江中綠島”重新煥發了光彩。
八卦洲的故事並非孤例,這提示著治江不僅要向水發力,還要治岸之亂。
“長江干流岸線清理整治的工作難度較大,”長江委河湖管理局副局長謝作濤說,“有的是歷史遺留問題,有的涉及司法訴訟或經濟糾紛,有的涉及跨區域管理職責不清,情況十分復雜。”
自2017年起,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全面開展長江干流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治工作。歷時近4年,共拆除河道管理范圍內違法違規建(構)筑物面積238萬平方米,騰退長江岸線長度162公裡,完成灘岸復綠面積1225萬平方米,2441個涉嫌違法違規項目已全部完成整改。
“硬骨頭”是如何被啃下來的?謝作濤表示,河湖長制平台在長江岸線治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長江委會同流域內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起河湖長制協作機制,通過跨區域議事協商和協調協作平台,構建起長江流域河湖管護長效機制。
“許多省份通過河長會議、省級河長巡河、暗訪督查等形式,督促地方整改。”謝作濤表示,在長江干流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治工作中,各省區市明確由地方河長總負責,協調各相關部門通力合作,組建專門的執法組和工作組,落實整改責任。
由亂而治,長江岸線清理整治的實效十分顯著。長江干流沿線釋放出的岸線空間,大多進行了復綠建設。從砂場林立、碼頭交錯到河暢岸綠、優美整潔,沿江百姓獲得了更多親水空間,在江邊閑庭信步已經成為幸福生活的常態。
“下一步,我們還將持續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進一步強化河湖長制,加快完善長江流域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體系,強化岸線分區管理和用途管制,並充分運用衛星遙感、視頻監控、無人機等技術,實行河湖空間的動態監控和涉河建設項目的全過程監管。”謝作濤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