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約1/4人口從引洮供水工程受益,穩定告別“靠天吃水”歷史
引來洮河水 管好也用好(人民眼·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圖①:引洮供水二期工程施工現場。 |
九甸峽水庫。 |
引子
驅車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內穿峽越谷,行至卓尼縣與臨潭縣交界的地方,就到了黃河支流洮河中游的九甸峽水庫。高峽出平湖,如鏡的碧波上,峰巒倒映。自水庫而下,清流奔涌,晝夜不停。
從這裡出發,洮河水穿干渠、過隧洞,最后流抵隴中。甘肅省中東部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少,以定西為代表的隴中一度“苦甲天下”。1958年,甘肅首次啟動引洮河之水、濟隴中之困的引洮工程。但受當時條件制約,3年后停工。2006年11月,引洮工程再次啟動,分兩期建設。工程從黃河上游水量最大的一級支流洮河調水,起點位於九甸峽水庫,干支渠總長1069.83公裡,輻射甘肅中部最缺水的5個地級市13個縣(區),惠及600多萬群眾。
2013年春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赴甘肅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其間專程來到渭源縣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實地考察工程建設情況。了解到一期工程總干渠18座隧洞已貫通17座、1至6號隧洞具備通水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很高興,叮囑當地和隨行的有關國家部委負責同志說,民生為上、治水為要,要尊重科學、審慎決策、精心施工,把這項惠及甘肅幾百萬人民群眾的圓夢工程、民生工程切實搞好,讓老百姓早日喝上干淨甘甜的洮河水。
2014年底,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截至2021年底累計供水6.23億立方米。2021年9月,作為國家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建成。隨著甘肅省這項規模最大、受益人數最多的跨流域調水工程主體全線完工,延續半個多世紀、惠及全省約1/4人口的引洮夢終於實現。
中共中央、國務院2020年10月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專設“加強全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一章,要求“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全面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堅持節水優先,統籌地表水與地下水、天然水與再生水、當地水與外調水、常規水與非常規水,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提升配置效率,實現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的根本轉變,以節約用水擴大發展空間”。
甘肅省水利廳總工程師賈小明介紹,引洮工程自通水以來,年供水量由2015年的0.44億立方米提升至2021年的1.65億立方米,水資源利用率由20%提升至75%。
日前,記者實地探訪這一圓夢工程、民生工程,採擷工程建設、投運背后安全穩定供水、節約集約用水的故事。
安全供水
弘揚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全過程精細作業,做好隧洞、調蓄水池、管道等防滲防漏
九甸峽水庫南岸,水位線下數十米處,是引洮工程取水口。
“穩定供水,首在源頭有水。洮河有豐水期和枯水期,我們充分發揮九甸峽水利樞紐的調節作用,豐水期蓄水補給枯水期。”甘肅電力投資集團九甸峽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水工部副主任何宏恩指著水面說,“去年夏天,我們這裡遭遇旱情,洮河來水量大幅下降,但九甸峽水庫庫容始終保持在供水安全線以上。”
解隴渴潤旱塬,必須尊重科學、精心施工、科學引水。
一段約220米的隧道,施工團隊24小時輪班作業,干了兩年才完成打通作業。這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隧道位於一期工程總干渠7號隧洞,隧洞進水口在洮河流域,出水口在渭河流域,落差大,且85%以上都是第三系極軟岩。“要打通這樣的岩層,好比在豆腐中打洞,既要保証打出的隧洞不坍塌,又要保証運行后供水不滴漏,難度可想而知。”賈小明說,位於7號隧洞中間位置的220米是這一極軟岩層的典型代表,施工人員一度嘗試了各種方法,但成效都不大。
水利專家會診,開出“藥方”:把液氮等注入隧洞,將岩體冷凍,等它變硬后再施工。
賈小明說,“按這種‘凍結法’施工,每天最多向前推進0.3米。”
短短的220米隧道,2012年10月開始施工,到2014年10月才完工。回憶那段時光,一些細節讓賈小明難忘:夏日炎炎,隧洞內外溫差達40多攝氏度,施工人員內穿短袖、外裹棉大衣進洞施工﹔隧洞內搭設了桁架,能活動的高度僅半米多,大家半趴著身子,一點一點向前掘進。
打開引洮工程圖,標注隧洞的點位很密實。“一期工程,隧洞長度佔總干渠長度的87%,在二期工程中這一比例更是高達95%。引洮工程沿線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錯地帶,硬岩隧洞、軟岩隧洞、破碎性岩石隧洞等地質環境十分復雜。”賈小明感慨,“我們拿出螞蟻啃骨頭的勁頭,弘揚科學精神、工匠精神,確保施工質量、工程品質。”
打通隧洞只是第一步。為做好防滲防漏,隧洞內上了三道“安全鎖”。“先鋪上一層10厘米厚的噴射混凝土,再安裝一層防水板,最后澆筑30厘米厚的混凝土,10米一段,循序向前。連接處粘貼橡膠止水帶,並用水泥砂漿填充。”甘肅省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徐崇鋒介紹,引洮工程沿線總干渠、干渠全部採用防滲鋼筋混凝土澆筑,沿線所有渡槽也都實施了防滲和保溫處理。
這樣多重保險、確保安全供水的精細設計,貫穿輸水全過程。
走近壩高10米、佔地450畝的平涼市靜寧縣調蓄水池,暖陽下,一池清水碧波蕩漾。回憶建設過程,靜寧縣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工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李新軍說:“僅清理淤泥、碎石,換填優質土,就花了一年時間。蓄水池地處濕陷性黃土層,換填完成后,還要進行重夯。”
何為重夯?點開當年的施工視頻,隻見履帶式起重機將30噸重的夯錘高高吊起,緊接著夯錘落地,轟然巨響,視頻畫面晃動。“幾番下來,虛土被夯實,壩底平均下沉1.5米,接著再在壩底覆蓋一層防水的復合土工膜,確保不滲不漏。”甘肅省水利水電工程局有限責任公司項目經理樊治湘解釋道,“夯實壩底,再筑牢壩體。筑壩像蓋樓,從地基往上層層加高,層層強夯,使鬆散的土黏成一體,密實如磐石,壩體壓實度能達98%以上。”
輸水管道設計也有講究。鋪開天水市城區引洮供水工程斷面圖,甘肅省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天水供水公司工程部主任李峰告訴記者,工程最高點和最低點落差427米,倘若從最低處噴出筷子粗的水柱,即可穿透一厘米厚的鋼板。這種壓力之下,管道焊縫哪怕有個針尖大的孔,也能釀成決口。
李峰介紹,輸水管道設計選用壁厚近20毫米的球墨鑄鐵管和鋼管,反復試驗焊接工藝,管道焊縫一次性合格率達到97%以上。管道連接處的4775處焊縫,一一實施了超聲波和X射線檢測,正式通水前還用1.5倍的設計壓力注水靜壓24小時,嚴防管網開裂。
“一渠洮河水,出九甸峽水庫,穿干渠、過隧洞,入調蓄水池,再經輸水管道送至自來水廠、送進千家萬戶。我們堅持全過程精細作業,嚴防跑、冒、滴、漏,讓洮河水安全抵達。”賈小明說。
科學管水
地下工程立體監測,地上渠道嚴格保護,水量調度智能化,實現精准管控、節流降損
“你看引洮工程像什麼?”徐崇鋒問。
“是不是像人的血管?總干渠是大動脈,干渠是小動脈,分干渠、支渠、供水管線是毛細血管。”徐崇鋒的手指在引洮工程圖上緩緩移動,“各種渠道管線大都在地下。一期工程總干渠共有18座隧洞,最大埋深773米,且多在濕陷性黃土地段,渠道沉陷、變形等風險較高。”
科技護航,推動地下工程立體監測。在甘肅省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引洮供水公司供水調度部,一期總干渠7號隧洞的監測畫面被調出。“畫面中閃現的藍色光點,就是監測表計。我們根據隧洞地形條件,每隔5米、10米或20米便設置一個監測點,監測數據實時傳至引洮工程信息化調度中心,一旦監測數據超出閾值,系統就會發出預警。”徐崇鋒說,“監測引洮工程位移、滲漏的點位多達2萬多個,哪怕是1毫米的偏差,也能監測出來。”
“針對引洮工程隧洞地質條件差、無供電條件洞段多的特點,我們採用分布式光纖光柵傳感技術,無需220伏的照明電,隧洞內隻需用6至36伏的弱電即可保障正常工作。”賈小明補充道,“這保証了監測設備的實時運行,解決了過去隧洞監測運行維護難、監測數據不連續、不准確、不及時的問題。”
地下工程立體監測,地上渠道嚴格保護。在甘肅省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天水市城區引洮供水工程秦州水利管理站,工作人員華有乾每天都要巡檢50多公裡,檢查沿線管線以及倒虹吸、電力等設施設備。“如遇周邊施工建設可能影響管線運行等情況,我們會及時上報並現場協調其暫停施工,在對方施工保護方案獲批前做好相關監督。”華有乾說。
“近年來,我們持續開展專項治理,集中整治在渠道沿線亂排、亂挖、亂佔、亂倒等問題,同時在明渠沿線加裝護欄,安排專人巡護。”甘肅省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引洮供水公司副總經理王斌斌說。
水量監測更加精准。在引洮供水公司供水調度部,記者看到大屏幕上顯現的遠在100多公裡外的九甸峽水庫畫面,斷面流量、取水口流量、水庫蓄水量等信息實時滾動顯示。“九甸峽水庫取水口、引洮工程沿線各水廠取水口以及所有閘門、渡槽,均安裝了超聲波流量計和電磁流量計。”徐崇峰說。
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全線還安裝了293套遠程啟閉一體化閘門。在白銀市會寧縣太平店鎮大山川村,隨著工作人員按下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太平管理所一體化閘門啟動鍵,隻見閘門徐徐提升,水霧泛、水聲響,流量數據變化實時呈現。
“這套閘門集參數測量、能源供應和數據通信為一體,流量測量精度達95%以上。”甘肅省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項目管理部會寧縣現場辦公室主任楊凱介紹,傳統鑄鐵閘門重約4噸,需專門配建水房、專人值守,每次提閘、放閘都要人工搖動起臂機,供水帶的“零頭”多,比如要供水100立方米,人工操作下實際供水往往達到120立方米左右﹔遠程啟閉一體化閘門應用航空船舶材料,重1.6噸,僅需4塊太陽能電池板就能保証啟閉控制,通過計算機終端遠程操作,水量調度實際誤差不超過5立方米,節水約20%,實現了按需供水。
“我們堅持先定水,再分水,最后調水,各縣區有多少人、用多少水,用水指標動態調整,合理、精准調度水量,確保在通水的基礎上精打細算,實現科學管控、節流降損。”楊凱說。
水質監測同步跟進。在引洮工程總干渠渠首安裝有一套水質監測設備,隨時監測、自動傳輸取水口水溫、水濁度等信息,工程沿線各水廠還會進行淨化處理。
徐崇鋒介紹,監測結果顯示,洮河水整體水質達到二類標准,29項水源地地表水水質監測指標中,28項符合一類標准。
定西市引洮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王繼宗告訴記者,從飲用地下水到吃上洮河水,定西自來水硬度由過去的每升500毫克降至每升100毫克。對此,定西市安定區符家川鎮蘭星村村民陳廣貴感觸很深:“早年間,吃水窖水,燒水壺裡常有水垢﹔如今吃洮河水,水質甘甜,家裡煮的罐罐茶都變了味道,好喝多了!”
節約用水
生產廢水回收利用,推廣發展節水灌溉、旱作農業,地下水超採區水位持續上升
走進天水華天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淨化車間,沿著生產廢水的流向走,經過增壓泵傳輸、精密過濾器過濾等處理,隻見黑如墨的廢水顏色漸次變淡,最后變清。
“經研磨、減薄劃片等工序后,芯片生產用水中產生了大量硅粉,變得黑如墨。過去每小時就會產生300多噸這樣的廢水。”天水華天電子集團純水制備工程師李繼坤介紹,企業配套建設了廢水回用系統,芯片生產過程中的廢水經處理后可作為空調補水循環使用。
天水華天電子集團多年來從事集成電路、半導體元器件的研發生產,過去一度為供水犯難。“芯片生產過程中要用水清洗、冷卻,但地下水水質欠佳不說,到了每年用水緊張時段,全市分區段限時供水,我們還會因停水導致產能受限。”天水華天電子集團動力部部長杜在鵬說,“自從用上了洮河水,不僅供水穩定,水中鈣鎂離子也顯著減少。這降低了水處理設備的運行維護成本。設備中的反滲透膜,原先每個月都要清洗,現在兩個月清洗一次。”
用上洮河水,更要用好洮河水。“著力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攻堅戰,必須堅持節水優先、系統治理,准確把握、科學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要求,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賈小明說,全面節水和深度節水相結合,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
在定西市內官水廠,淨化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每周都會通過專用管網收集至回水利用池,經淨化處理后用於廠區綠化。定西水務城市供水有限公司副經理李彥龍介紹,引洮工程沿線的內官、馬河、首陽等水廠均配套建設了生產廢水回收利用系統,年回收利用廢水10余萬噸。
農業用水也更加節約。站在自家田頭的智能灌溉終端機前,陳廣貴拿出取水卡,放在刷卡區,隻聽見“嘀”的一聲,語音開始播報設備狀態、總用水量等信息。“再刷一下,水泵啟動。”陳廣貴說,“過去,田間配套的斗渠、農渠管理很難做到精細,引水漫灌是常態。現在,在水閥上接一段輸水軟管,人握著水管隨用隨開,哪裡需要澆灌哪裡,通過管道灌溉一畝地省水近一半。”
在會寧縣,甘肅甘富果業集團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王志輝說,自打用上了洮河水,公司流轉的2000畝果園徹底告別了用車拉黃河水澆灌的歷史。“以往都是開車拉來黃河水,搞大水漫灌,水分、營養多被枝干吸收,果子得不到多少養分,既費水又影響長勢。”站在果園裡,王志輝給記者算起了賬,“如今,打開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埋藏於地下的滴灌系統直接將水分、營養‘喂’到果樹根系,不但使果樹長得好,還節約成本:一畝地大水漫灌需150立方米水,滴灌不超過20立方米。”
徐崇鋒介紹,採用管灌、微灌、滴灌相結合,引洮供水二期工程規劃灌溉面積29.2萬畝,設計灌溉淨用水量為每畝203立方米,僅為全省平均灌溉用水量的2/3。
在引洮工程所輻射的隴中地區,一些地方還通過優化種植結構、擴大耐旱作物面積等,挖掘農業節水潛力。
“村裡推廣普及新型地膜覆蓋技術種植馬鈴薯,不僅節水,還可以保墒保肥,提高馬鈴薯產量和澱粉含量。”定西市安定區青嵐山鄉大坪村村民冉繼萍說,她按照這一方法種馬鈴薯,畝產能達到3000斤,“家裡種了10畝馬鈴薯,每年收入3萬多元。”
近年來,定西市擴大種植耐旱耐寒的馬鈴薯,推廣黑地膜覆蓋種植技術,推動農業發展節水增效。2021年,全市馬鈴薯產業總產值達到212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年增收2250元,佔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
過去,為滿足飲用水及灌溉需求,定西一些地方地下水超採嚴重。王繼宗說:“近年來,我們全面關停地下水井,逐步退還擠佔的河道內生態用水和超採地下水。截至去年底,利用洮河水置換地下水1.23億立方米,地下水超採區水位持續上升。”
陽春時節,暖陽高挂,定西市安定區定西湖上,時有水鳥掠過。隨著地下水位上升,湖面逐年擴大,湖邊生態持續向好。
沿定西湖走到不遠處的定西市圓夢廣場,一路上空氣清新,草木正返青。廣場中間,引洮圓夢紀念碑上鐫刻的16個大字分外醒目:泱泱洮河,穿山越嶺,潤澤隴原,流芳百世。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5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