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中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已達153個——
保障“藍色糧倉”,海洋牧場作用大
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以發展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為契機,全力打造海上“藍色糧倉”。目前長海縣獲批10多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海洋牧場基礎設施為海洋生物營造了良好的生長、繁殖、棲息場所。 |
5月31日,海洋島鎮的漁民在海洋牧場上作業。 |
亞洲最大深海智能網箱“經海001號”順利下水並提網收魚、全潛式深海養殖裝備箱“深藍1號”首次實現“三文魚”規模化收魚……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發布的《2021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過去一年中國海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深遠海養殖深入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對保障海洋這個“藍色糧倉”起到重要作用。
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布《關於做好2022年農業生產發展等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重點發展以生態資本保值增值為基礎的養護型海洋牧場,促進海洋漁業資源養護。海洋牧場有哪些特點?對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海洋牧場什麼樣?
——在特定海域,通過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生態養殖等措施,增殖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
在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薛家島海域,一排排網箱密布海面,一眼望不到頭,網箱內養殖著鱸魚、加吉、黑頭、大黃花等優質魚種。這裡是魯海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一邊給工人布置養殖工作,一邊接聽客戶預定釣船電話,魯海豐集團漁業主管范蓬波忙得不亦樂乎。“海面上有280個網箱,隻有20名工人,承擔著2800萬斤成品魚的全年養殖工作。”范蓬波指著海面上的網箱說。
目光再投向山東省煙台市高新區金山灣海域的東宇海洋牧場平台,伴隨馬達陣陣轟鳴聲,船員將捕撈上來的海參裝船,海螺、螃蟹、扇貝等新鮮海貨跟著一同上岸,海風中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東宇年產鮮參50多萬斤,貝類產量200多萬斤,並且產量呈每年遞增狀態。海參從幼苗到成熟,在海底要歷經四五年的成長,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正是繁忙的捕撈作業時節。”煙台東宇海珍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效平介紹,通過人工造礁,東宇公司建造的“海底牧場”正釋放更大價值。
近年來,“海洋牧場”的概念逐漸為人所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院楊紅生介紹,海洋牧場是在特定海域,通過增殖放流、生態養殖等措施,構建或者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或者避敵所需場所,增殖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模式。智能網箱和多功能海上平台都屬於海洋牧場的實現形式。“海洋牧場的建設不等同於單純的投放人工魚礁和增殖放流活動,而是在漁業環境保護和資源養護的基礎上,致力於通過提供優質、安全、健康的水產品改善國民營養和膳食結構。”楊紅生說。
建設海洋牧場,中國規劃了路線圖。
2017年,《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規劃(2017—2025年)》發布,提出到2025年創建200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了“優化近海綠色養殖布局,建設海洋牧場,發展可持續遠洋漁業”的目標。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布《關於做好2022年農業生產發展等項目實施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重點發展以生態資本保值增值為基礎的養護型海洋牧場,促進海洋漁業資源養護。中國首個海洋牧場建設的國家標准《海洋牧場建設技術指南》已於6月1日正式施行。
截至目前,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已達153個,覆蓋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不僅數量大幅提升,質量也更趨優。
海洋牧場有啥好處?
——帶動漁民增收、促進關聯產業發展、持續推動生態環境優化,海洋牧場建設帶來實實在在的利好
“耕海牧漁”,海洋牧場帶來了真金白銀的收益。
在山東長島的大欽島鄉,當地漁民對離島不遠的“長鯨1號”贊不絕口:“原本以為這個鋼鐵‘大家伙’會耽誤我們搞養殖賺錢,其實它不但不‘搶生意’,還給我們帶來不少收益。”
“傳統模式養殖,養殖戶從幼魚苗到成魚養殖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中間發病概率高,且養成后市場銷售狀況不確定,養殖收益不能保証。”“長鯨1號”負責人陳德剛說,海洋牧場網箱及平台建成后,公司與周邊中小型養殖戶簽訂中苗魚供應合同,養殖戶按照公司要求及標准養殖,養殖到一定規格后,公司負責收購,並投入海洋牧場網箱中繼續養殖。這種“接力養殖”對養殖戶及海洋牧場來說可謂“雙贏”。
山東省煙台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李傳強告訴記者,海洋牧場致力於與漁民共贏,做漁業行業的引領和帶動者。“海洋牧場大多專注於養殖難度大、需要技術支持的遠海養殖,與散戶漁民形成配合。”李傳強說。
通過“大漁帶小漁”模式,煙台當地實力較強的海洋牧場企業引領組建漁民專業合作社,有效整合16萬畝海域,實現了全省規模最大的海域使用權流轉。截至目前,當地漁民合作社達到300家,輻射帶動2萬多戶漁民增產增收。
此外,海洋牧場的建設推動傳統漁業向休閑漁業、體驗漁業、文化漁業轉變,帶動了關聯產業發展。
“現在做休閑漁業,工作安全還有規律,一年能掙10多萬元,收入翻了一番。”在河北唐山,楊興武作為第一批轉為休閑漁業的漁民,對現在生活非常滿意。有關調查顯示,海洋牧場每年直接經濟效益約7000元/畝,釣業漁船每艘每年增加經濟效益5萬—8萬元,並有效帶動其他關聯產業如餐飲旅游業、交通運輸業、零售業、工藝品業和商業投資等發展。
海洋牧場在實現高效養殖的同時,對生物資源養護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產生積極效應。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海洋牧場建設發展以來,無棣全縣近岸海域優良水體比例達88.9%,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鳥類由建區時的45種增加到230種。“海洋牧場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海洋生態,生態養殖的海洋牧場也有利於海洋生態的保護,二者相輔相成。”無棣縣委書記鄭振亮深有感觸。
讓海洋牧場更“聰明”
——生態化養殖,智能化管理,以數字化和體系化為驅動力的海洋牧場漸成主體
大力推動海洋牧場建設,是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中國海洋經濟總量再上新台階,首次突破9萬億元,達90385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海洋牧場建設持續取得新進展。
楊紅生介紹,以數字化和體系化為驅動力的海洋牧場正逐漸成為主流。“這一階段的海洋牧場特征是推動核心技術體系生態化、精准化、智能化發展。”楊紅生說,“比如開發生態牧場機械化播苗、自動化監測、精准化計量與智能化採收裝備﹔搭建生態牧場資源環境信息化監測平台﹔研發災害預警預報與專家決策系統,提高生態牧場運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等。”
5月20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為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建造的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正式交船。中國船舶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10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是中國深遠海養殖的重要裝備,可有效利用深遠海適宜海域進行養殖,躲避台風、赤潮等自然災害,也被稱為“移動的海洋牧場”。“‘國信1號’的交付標志著中國深遠海大型養殖工船產業實現了由‘0’到‘1’的進階發展。”該負責人說。
實現新能源與海洋牧場的有效融合,是海洋牧場建設另一個努力方向。5月27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中國海裝牽頭研制的國內首台深遠海浮式風電裝備“扶搖號”正式起航。中國船舶集團所屬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滿昌告訴記者,這是中國首台真正意義上應用於深遠海域的浮式風電裝備,搭載了目前國內最大浮式風電機組,是中國進軍深遠海能源開發領域的一大“利器”。
“我國海上風電已經從近海走向深海,發展深海海域的海上風電技術勢在必行。”王滿昌說,“海上風電與發展深遠海養殖的海洋牧場建設相結合,是當前充分利用海域、提高經濟價值的常見形式。全域型生態牧場建設的3.0階段正在開啟,將以數字化和體系化為特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