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鄭州實施“生態保遺”工程
環保文保相結合 自然人文互交融(美麗中國)
核心閱讀
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文物遺址保護有機結合,是提升城市生活質量的有效方式。從2017年開始,河南省鄭州市實施“生態保遺”工程,目前已建成遺址生態文化公園45處。
植物園藝與詩詞亭閣巧妙組合,涓涓溪流與紀念牌坊相映成趣——在河南鄭州滎陽市的劉禹錫主題公園,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美景隨處可見。
“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文物保護結合起來,以生態保護促進遺址保護。”鄭州市文物局原副局長任曉紅介紹,2017年以來,鄭州市已建成遺址生態文化公園45處,落實獎補資金3.18億元,綠化面積近萬畝。
“用生態建設的方式保護遺址的同時,也改善了局部生態環境”
“現在建成了公園,得閑了還能帶著孫子來玩。”鄭州市二七區郭家村村民汪言欽所說的公園,就是蘆村河遺址生態文化園。
剛建成的蘆村河遺址生態文化園總面積約29.8公頃,以二裡頭環壕聚落遺址保護與展示為核心,依托丘陵地貌和溢洪道,集遺址保護、文化科普、生活休閑等功能於一體,重現了歷史河谷風光。公園裡,郊野風情展示區、遺存展示區等功能區內,建設了溯古廣場、陶文化體驗、灰坑遺跡展示、漁獵體驗、生態驛站等節點,在尊重生態的基礎上傳承、解讀歷史文化。
遺址保護與環境改善能否雙贏?任曉紅介紹,鄭州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中古遺址類有220多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3處89項。從2017年開始,鄭州實施“生態保遺”工程,把文化遺產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將古遺址、古城址保護展示納入生態建設,以建設遺址生態文化公園為主要手段,努力實現以生態建設促進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
“這種環保與文保結合的新模式,以保護遺址本體和環境安全為前提,以遺址生態文化公園為載體,優化遺址保護、提升生態環境、拓展休閑空間。”任曉紅說,遺址生態文化公園根據定位、建設目標及功能分區劃定,將遺址保護與森林保護、農田保護、城市生態建設相結合,規劃建設了展陳體系、生態體系、游覽活動路線等內容,在實際建設中,哪些覆土鋪草、哪些散植灌木、哪些做成水系、哪些構建景觀等,都圍繞保護對象與保護措施進行。
家住鄭州西三環外某小區的邵先生,對小區旁邊的廟溝遺址生態文化公園稱贊不已。廟溝遺址是仰韶文化陶器的生產作坊遺址,以前這裡是圍起來的荒草地,與周邊環境不協調。不久前,廟溝遺址生態文化公園落成,遺址展示區、考古體驗區與綠植、景觀有機結合,成了城市居民親近自然、參與文化體驗活動的場所。
“‘生態保遺’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址披上綠裝,用生態建設的方式保護遺址的同時,也改善了局部生態環境。”鄭州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處處長武維星說。
“既擴展了城市生態空間,又讓人能在更好的環境中了解文化遺址”
登上位於滎陽市廣武鎮的廣武山,北望滾滾黃河,南眺蒼翠叢山。“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霸王城遺址。這段城牆就是霸王城的南城牆,在牆體斷面處,可以看到層次分明的夯土層。”滎陽市文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任一銘介紹,如今漢王城遺址生態文化公園、霸王城遺址生態文化公園已初具規模。
“遺址生態文化公園內一般劃分為嚴格保護區、遺址展示區、預留區、游覽活動區和管理服務區。”鄭州市文物局文物處處長李艷萍介紹,嚴格保護區,是遺址較為完整、集中分布、考古工作不充分或暫不具備展示條件的區域﹔遺址展示區,是以遺址展示為主、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的區域﹔預留區內以原狀保護為主,不得開展干擾遺址本體及景觀環境的建設項目。
沿景區道路驅車越過鴻溝,來到漢王城遺址生態文化公園。臨近古城牆的南側,一條林帶植被茂盛。按照區域功能和建設要求,漢、霸王城遺址生態文化公園的游覽活動區和管理服務區,置於遺址保護范圍之外,以綠化建設為主,建設適度的游憩設施和景點,盡量減少對遺址本體的干擾和周邊環境的影響,使古城牆遺址保護得到優化、游覽活動區環境得到美化。李艷萍說:“生態與文化的有機結合,既擴展了城市生態空間,又讓人能在更好的環境中了解文化遺址。”
“不僅成了休閑娛樂好去處,更是增強市民文化自信的文化地標”
鄭州新鄭在春秋戰國時期曾先后是鄭、韓二國的國都。兩千多年過去,鄭韓故城遺址仍城垣矗立。沿城垣兩邊而建的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似一條綠帶系在城市腰間。
“遺址內涵的挖掘,促進了城市品位的提升,現在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成為新鄭的城市標志、對外形象的窗口。”新鄭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局長趙舒琪說。
新鄭市副市長王淑慧介紹,隨著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和開放,城市生態空間得到擴大,城市品位和影響力得到提升。鄭韓故城自2017年12月公布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來,年游客接待量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20年度游客總量為41.96萬人次。
“遺址生態文化公園不僅成了休閑娛樂好去處,更是增強市民文化自信的文化地標,強化了城市的歷史縱深感和文化高品位。”鄭州市文物局局長任偉介紹,苑陵故城遺址生態文化公園(內城部分)的綠化景觀在古遺址保護的前提下,對苑陵故城進行了綠化提升、水系和微地形塑造,形成了花林草地、花卉長廊、花耕農田組成的大規模、大場景植物景觀,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態、文化支撐。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13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