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兼顧高效、低成本和綠色可持續(觀點)

李道亮
2022年06月29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智慧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2022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提出要發展智慧農業,深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和“數商興農”行動,構建智慧農業氣象平台。

目前,一些農業發達國家已經通過智慧農業實現了1人種地5000畝,1人年產蔬菜500噸,1人種養100萬盆花,1人養殖20萬隻雞、日產雞蛋18萬枚,1人養殖1萬頭豬、200頭奶牛、100噸魚,實現了農業資源的高度集約和綠色生產。這些國家還抓住批發市場和期貨市場信息化、智慧化這個關鍵環節,實現了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物流、市場、交易的專業化、標准化、品牌化、一體化,促進了農業與第二、三產業交叉滲透、融合發展﹔徹底改變了粗放經營、競爭力弱、資源利用率低、農民收入低等傳統農業面臨的難題。

作為一種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智慧農業結合了現代生物技術和種植養殖工藝,應用物聯網、大數據、空間信息、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通過農業資源、環境、設施裝備等農業生產要素的在線化、數據化和網絡化,實現對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全面感知、定量決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和專業化服務,具有資源節約、產出高效、環境友好、產品安全等特點。

通過現代技術,種植、養殖等生產作業環節可以減少對自然環境和人力的依賴,實現勞動生產效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的提高。通過數字化測控,在滿足作物生長需要的同時,也降低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實現農業的綠色發展。

智慧農業有助於實現標准化生產,保障“舌尖上的綠色與安全”。對土壤、大氣環境、水環境實時動態監控使得生產各個環節更符合環境標准,也有利於保障最終農產品符合相應質量標准。同時,借助二維碼、射頻標簽、區塊鏈等技術,還可以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過程監管體系。

發達國家農業的發展為我國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國際經驗,即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遵循農業自身的發展規律,同時必須兼顧高效、低成本和綠色可持續。荷蘭、以色列、美國、德國、丹麥、挪威、日本等國的農業發展都是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不斷進行生產技術革命,先后經歷機械化、數字化、網絡化,最后實現智能化發展,這是國外智慧農業發展的基本歷程和經驗,也是農業自身發展所遵循的規律。

當前,我國大田機械化水平約70%、農機數字化率約10%,畜牧業機械化水平約40%,而設施園藝和漁業的機械化水平隻有30%左右。我國基本處在農業機械化階段向數字化階段過渡期,也有部分行業還在大力發展機械化階段,這些現實條件決定了一定時間內發展智慧農業需要在少數地區、少數行業、少數企業開展試驗示范。這樣的試驗可以率先選擇在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數字化水平高、種植和養殖效益高、資金實力和運營能力強的企業進行。

智慧農業是系統工程,木桶效應明顯,如不實現全鏈條、全過程和全要素的數字化,智慧農業的效益就發揮不出來。未來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一方面要鼓勵農業集約化經營,大力推進農業裝備數字化,給智慧農業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另一方面要鼓勵工業企業進軍智慧農業領域,通過雄厚的工業技術和產業基礎,提升智慧農業技術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可靠性、穩定性和精准性,擴大智慧農業技術產品的市場空間。

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是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變革,助推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是解決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農業資源匱乏、農業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有效路徑。未來,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將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聯動發展,優化城鄉供需對接和流通方式,改善農民就業結構、收入結構和消費結構,優化城鄉大循環,激活鄉村內循環,促進鄉村振興事業發展。

(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國際學院院長、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9日 15 版)

(責編:楊曦、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