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理想的植物保護地

史 軍 文/圖
2022年08月22日08: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樂業穿洞天坑中的獨特植物樂業石蝴蝶。

  廣西樂業穿洞天坑底部的無花果樹,果實直接就長在樹干上。
  李 晉攝

  2021年夏天,我來到廣西樂業的穿洞天坑,在天坑下的溶洞中發現了一片特別的植物即樂業石蝴蝶。

  這種植物隻生活在洞穴生境,它的葉片朝著洞口,這樣能吸收更多的陽光。不僅葉子對著光,而且花朵也對著光。在這個光線極弱的條件下,鮮有開花植物可以生存,這片溶洞中的石蝴蝶卻長勢很好,它們適應了地下洞穴苛刻的生長條件,能扎根在溶蝕殘余的黏土帶來的一點點土壤中,吸收洞口散射進來的絲縷陽光“填飽肚子”。石蝴蝶的出現,使孤獨的溶洞仿佛迎來了新的朋友,也為它們提供了一個恆溫、恆濕的懷抱。

  對於大多數植物來說,缺少土壤和光照的天坑就是一個極限生存之地,但是對另一些植物來說,這裡卻是一個很好的棲身之所。

  科研人員對陝西、重慶和廣西的多個天坑進行植物生態學調查之后發現,天坑中棲息著很多珍稀瀕危植物。比如在陝西漢中天坑群中就生活著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紅豆杉,以及中華獼猴桃、野大豆、巴山粗榧、蕙蘭等多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在廣西大石圍天坑,分布著掌葉木和灰岩紅豆杉這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同時還是春蘭、蕙蘭等67種蘭科植物的家園。

  天坑內部形成的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為珍稀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了避難所。

  今天,人為干擾仍然是野生植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過度採伐和棲息地喪失是懸在瀕危野生植物頭上的利劍。對天坑中植物種類和生理生態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追溯一個區域在人為活動加劇之前,曾經擁有的植被組成。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無機環境和植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更重要的是,為我們修復這個區域的整體植被提供更為可靠的數據支撐。

  天坑對於研究植物物種的演變非常重要,其特殊的環境,為新物種的形成提供了獨特的條件。大山大河的演化將來自同一祖先的不同群體進行了隔離,在一代代的繁衍過程中,微小的遺傳差別逐漸積累、逐漸放大,當兩者再相遇的時候,已經無法產生后代了,這就是特殊的物種形成模式。天坑四面絕壁的獨特環境,不僅大型動物難以進入,就連昆虫和種子也難以與外界獲得交流,最初進入天坑的植物,就相當於有了地理隔離,更容易導致異域物種形成。同時,天坑中因為資源相對稀缺,雖然有充足的水分條件和二氧化碳濃度,但缺乏足夠的光照和土壤,特別是土壤中有機質稀缺成為限制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這裡的植物必須使出渾身解數,才能爭奪到寶貴的資源。

  (本版圖表、照片均選自國家林草局《森林與人類》雜志2022年第六期)

(責編:楊曦、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