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現代農業種好“試驗示范田”
揚帆風正好,凌雲向未來。
1997年7月,國家批准成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從此,“國家農高區”開啟了嶄新的航程。25年來,楊凌示范區實踐著支撐和引領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國家使命,演繹著科技驅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引領示范的精彩華章。
二十五載櫛風沐雨,二十五載春華秋實。以省部共建為特色,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高質量發展為追求,25年來,楊凌示范區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充分發揮“國家隊”排頭兵、科教融合“試驗田”、科技創新“領頭雁”、農業對外開放“總窗口”作用,奮力建設中國農業科技現代化改革創新先行示范區,曾經偏僻落后的“農科鄉”,不斷向充滿活力的現代“農科城”加速邁進。
科技創新實現歷史性跨越
孟夏時節,麥浪滾滾,豐收在望。
看色、看粒、看長勢……小滿節氣后,一場全國小麥新品種觀摩會在楊凌舉行。觀摩團追隨著麥浪,實地觀摩了“西農511”“偉隆169”“西農926”等一系列飽含著科技創新元素的楊凌小麥新品種,見証了科技創新引領種業高質量發展的磅礡力量。
楊凌示范區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旱區農業發展需求,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在小麥良種繁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創新成果,成功探索出一條以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的特色發展路子。
以科技創新為窗口,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把楊凌比喻為“旱區種業硅谷”,充分肯定了楊凌在種業科技攻關、種業企業建設、種質資源搶救性保護等方面,為打贏種業“翻身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的卓越貢獻。
如今,馬羚健教授團隊致力於選育釀酒專用小麥等優質專用小麥新品種,閔東紅教授課題組則正在全力攻克抗旱節水小麥新品種培育技術難題……基礎研究、靶向育種、生物育種正方興未艾。
25年來,楊凌示范區扎實履行國家使命,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能力轉化為區域發展動力,走出了一條建平台、打硬仗、促開放之路:
建平台,厚植科技創新沃土——
從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到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從楊凌種業創新中心到中國楊凌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創新中心,從果業、畜牧、食品工程等農業產業創新中心到秦創原農業板塊創新驅動平台,楊凌示范區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一號工程”,不斷加強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先后建設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平台97個,成為建設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核心區的“加速器”。
楊凌為農作物種業與現代生物技術集合、促進傳統種業改進,做好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平台,為我國農業特別是旱區農業發展貢獻力量提供了新機遇。
聚資源,創新實力越來越強——
種業企業先正達、科迪華和陝西省雜交油菜中心、金棚種業等紛紛落地楊凌,各類農業科技創新要素持續集聚,楊凌農業創新高地作用越來越明顯。同時,充分發揮示范區體制優勢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等科教人才智庫作用,大力推進區校融合、協同創新,探索形成了“農科教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區域協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促開放,讓創新之路越走越寬——
近年來,楊凌以建設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為契機,充分發揮示范區和自貿區雙區疊加優勢,深入推進國際農業交流、培訓、示范,先后成立了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建設了一批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園區,更多蘊含“楊凌基因”的“金種子”走出國門,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開出了絢爛的“農科之花”。
25年來,楊凌示范區在小麥遺傳育種與條鏽病防控、牛羊體細胞克隆、蘋果抗逆生物學、動物胚胎干細胞研究及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地區小麥、玉米、油菜、馬鈴薯、蘋果等生物育種技術體系,審定通過的農作物新品種達768個、蘋果新品種12個,為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研成果涌現,是楊凌示范區多年來在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長期堅持研發、取得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加強政策引導激勵,以及科技創新投入、金融等協同推進的結果。
成果轉化推廣碩果盈枝
翻開楊凌示范區推廣基地分布圖,不難發現,從三秦大地到西部邊陲,從戈壁沙漠到青藏高原,處處彰顯著楊凌的農業科技含量和示范推廣的成果。在黃淮麥區,江蘇徐州、河南長葛等地種植的“楊凌小麥”穗大粒飽、連年豐收﹔在陝北高原,“楊凌玉米”個頭碩大、種植廣泛……
去年秋收時節,榆林市定邊縣堆子梁鎮營盤梁村的玉米喜獲豐收,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自從種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薛吉全教授團隊培育的‘陝單609’‘陝單650’‘陝單636’玉米新品種逐年增產,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提及這幾年的收成,玉米種植大戶高海寬喜不自勝。
種植面積從20畝到630畝,畝均種植密度由4000株增加至5500株,每畝產量也從700公斤提高至1000余公斤,年純收入40萬元,高海寬不僅自己嘗到了良種的甜頭,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近20萬畝。
成果轉化推廣是農業提質增效的關鍵舉措。楊凌示范區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研優勢、育種技術、示范推廣等優勢,充分發揮國家(楊凌)農業技術轉移中心和國家(楊凌)旱區植物品種權交易中心作用,把楊凌農業科技成果送到千家萬戶。
楊凌示范區持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體系融合,在推進區校融合、一體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區域協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不僅如此,楊凌還圍繞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旱區農業發展等重大戰略需求,不斷做大做強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經驗、新模式,尤其是圍繞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問題,探索形成了大學試驗站、產業鏈、農科培訓等“六種推廣模式”,打通了農業科技推廣的“最后一公裡”。
25年來,楊凌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2700項,並在全國18個省(區、市)建成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350個,2021年示范推廣面積超1億畝,推廣效益達到235億元。同時,圍繞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充分發揮楊凌農科教優勢,探索形成了“建設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做給農民看,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教會農民干,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帶著農民干”的科技扶貧工作模式,數以億計的農民從中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的楊凌農高會已成功舉辦28屆。第29屆楊凌農高會將於9月15日—9月19日在楊凌召開,農高會已躋身全國5A級農業綜合展會序列並獲國際展覽業協會(UFI)認証,成為國內一流的農業展會品牌,為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搭建了重要平台。
楊凌示范區探索形成了多種示范推廣路徑,科技成果得到快速轉化示范,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旱區特色農業脫貧攻堅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特色現代產業形成大格局
一座座大棚巍然屹立,整齊有序﹔一枝枝藤蔓碩果累累,豐收在望﹔一個個南果北種在楊凌引種成功,新農人喜笑顏開……在陝西楊凌,隨著一座座現代農業示范園的建設投用,新時代下農業在這裡迸發出“新活力”,農業變“潮”了,農村變“靚”了,農民也搭上了致富“列車”,奔向了幸福生活。
7月初,在楊凌青皮她園火龍果基地,一壟壟整齊的火龍果樹綿延至視線盡頭,有的果枝剛長出新芽,有的已挂出果實。工人們在進行剪枝、修芽等管護工作,基地負責人王艷正端坐在手機屏幕前,對著鏡頭直播。
2009年,王艷和丈夫帶著種植火龍果的經驗,從海南回到楊凌,利用楊凌科教資源優勢和在海南掌握的種植技術,在楊凌成功種出了高品質、高產量的火龍果。
在他們夫妻倆的共同努力下,經過10余年的奮斗,如今的火龍果種植基地面積達到了155畝,品種達20余種。從剛開始的單一採摘,到現在的多元化經營,基地邁出了很大的一步。
一個小枕頭,蘊含大科技。在楊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一個棚內數千個“小枕頭”整齊有序地排列,“枕”上秧苗靜謐的吸收著養分。這裡面種植的西甜瓜、西紅柿、黃瓜等果蔬,要比直接種植在土壤中高產。而這個“小枕頭”正是楊凌“設施農業3+2技術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楊凌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現如今不僅惠及楊凌農民,也被推廣到了全國更多的地方。
正是靠著創新驅動發展,楊凌因地制宜謀劃產業布局路徑,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形成了現代種業、生物醫藥、農產品加工、農機裝備制造四大主導產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初具規模。
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進和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先正達、科迪華、恆大、綠地、萬達、華為以及美國嘉吉、阿根廷凱茂集團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紛紛搶灘楊凌,結構優化、價值高端、效益突出的產業集群正在楊凌加快形成。
國際農業合作持續深化
仲夏時節,陽光火辣辣地傾瀉在中國西北的關中平原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正茂正帶領團隊在一片僅數畝大小的試驗田裡進行麥收。
“這些小麥的后代可能在‘一帶一路’的共建國家種植,滿足他們國家對小麥高產、優質的需求。”張正茂戴著遮陽帽,穿著運動鞋,小心地在擁有3萬多種育種試驗材料的試驗田中穿行。
“去年在中哈農業科技示范園中的春小麥種子,有4個品種表現突出,比如西農10號較當地品種增產28.6%,西農12號增產超過20%。”張正茂說,“我現在正在育種的高代小麥,具有抗旱、抗寒等性狀,隨后將在哈薩克斯坦開展種植試驗。”
說起“走出去”,楊凌將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絲路沿線國家,在那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2016年以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所在的楊凌示范區已成為中國面向“一帶一路”開展農業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內引外聯的楊凌,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持續為“一帶一路”發展注入活力。與此同時,楊凌緊抓“上合”機遇,著力建設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
2019年6月14日,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上,陝西省設立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加強同地區國家現代農業領域合作這一重大倡議。
三年來,在國家和陝西省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楊凌示范區聚焦“交流、培訓、示范”核心功能,高標准規劃、高起點建設,著力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開放型農業合作新格局,一批重點項目已經建成運行,先后舉辦了上合組織現代農業發展圓桌會議、糧食安全研討會、青年科技創新論壇、“減貧合作與鄉村發展”論壇等重大國際交流活動30多場次﹔先后承辦了國家相關部門援助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源培訓項目120余期,為110個國家培訓了3200多名人才﹔開展農業援外培訓和遠程技術講座21期、參訓學員達2.4萬人次。上合組織農業基地正在繪就出一幅“立足中國、輻射上合、聯動周邊、面向全球”的農業國際合作新藍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自貿片區、綜保區、上合組織農業基地等相繼落地,楊凌正在從更高層面探索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的開放格局。至今,楊凌已經與73個國家和地區發生貿易往來,入區外資企業85家,其中合資企業17家,獨資企業25家,分支機構22家,外資企業再投資企業21家,進出口總額達到9.49億元。
社會民生事業全面發展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25年來,楊凌示范區始終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經濟社會各環節,著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加快補齊民生事業短板,聚焦百姓所需所盼,解決民生痛點難點堵點,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在保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楊凌統籌推進產業發展和社會民生,實現了成色十足、內外兼修的“高顏值”:
一批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相繼建成﹔引進陝西師范大學楊凌實驗中學等名校、與西安多家知名醫院建立醫聯體,老百姓的上學難、就醫難問題得到緩解﹔農村幸福院實現全覆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交通路網四通八達,無黑無惡創建扎實推進,發展和安全統籌推進……
產業與民生協同發展加快推進,楊凌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協調推進的力度也進一步加大。
漫步楊凌渭河濕地公園,抬頭南望可見秦嶺,低頭俯視便是靈動的渭河水,波光瀲灩的水面,目光所及之處無不是山清水秀的詩意畫卷。“十三五”以來,楊凌以持續推進生態環境質量好轉為核心,全域治水、碧水興城,出台行動方案,推進落實河長制,嚴格的制度、有力的舉措推動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治水成效折射出楊凌久久為功謀劃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多年來,楊凌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污染治理強力推進,綠色發展成效明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環境綜合治理成效名列全省前茅,渭河楊凌出境水質達到三類。
藍天白雲、花草相映。市民陶醉在“農科城”的生態美景中紛紛贊嘆楊凌生態環境的變化:“現在楊凌的天是越來越藍了,空氣也更加清新,心裡變得更加敞亮了。”
25年來,楊凌城鄉一體化建設不斷推進,總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20年全區生產總值較1997年增長了41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117倍,財政總收入增長了238倍,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1997年—2022年,四分之一個世紀,時間見証前行:楊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國際合作等各領域的成效不斷鞏固,人民群眾享有各項民生福祉大幅改善……站在示范區建設25周年的歷史新起點上,楊凌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心懷凌雲志,揚帆再起航。楊凌示范區將貫通落實“五項要求”“五個扎實”,立足“國家隊”定位,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再接再厲,推進示范區在更高層面履行國家使命、服務國家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努力開創創新驅動、示范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局面,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楊耀軍 侯勃 耿蘇強)
本版圖文來源:楊凌示范區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