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打生態牌,走綠色路(現場評論·新時代的偉大實踐)

劉洪超
2022年11月03日08: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好生態孕育新優勢,綠色發展聚集強勁動能。善於從保護生態中尋找發展機遇,才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由福新曾是採煤工人,現在是綠色礦山的環境治理工程師。每天下班后,他喜歡到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的觀景平台上走一走、看一看。回想起礦山變化,由福新很感慨:“綠色在一米一米地向礦坑深處延伸。”

  海州露天煤礦是新中國成立后建成投產的第一座大型機械化露天礦,已累計採煤2.41億噸。前些年煤礦閉坑后,長4公裡、寬2公裡、垂深350米的礦坑,一度成為“城市傷疤”。近年來,阜新開展生態復墾,讓礦坑變身公園,在周邊建成超13萬平方米、種植各類樹木超5萬株的生態健身廣場。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阜新以宜居宜業的城市風貌,見証了轉型發展的蝶變。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強調:“要堅持治山、治水、治城一體推進,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多為老百姓建設休閑、健身、娛樂的公共場所。”對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應當更加注重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生態保護、環境建設、生產制造、城市發展、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從露天採礦到修復礦山,環境治理與城市轉型是同步的。以海州煤礦一個礦坑為例,高高聳立的矸石山、高低不平的採礦坑、蜿蜒曲折的運輸線,經過依勢改造、綜合開發,變成一條越野賽道。在舉辦汽車漂移錦標賽的3天裡,當地達成了7000多萬元交易額,帶動了經濟發展。同樣,另一處礦區通過重新規劃,建成體育綜合體、生態苗圃、市民休閑公園等,贏得群眾稱贊。思路一變天地寬,把礦坑視為資源,規劃好、改造好、利用好、管理好,就能激活獨特優勢,為經濟添活力,讓群眾得實惠。

  良好生態環境,是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振興東北的一個優勢。好環境從哪裡來?這既是轉變發展思路的結果,也是一代代人接力保護的成果。阜新市彰武縣位於科爾沁沙地南緣,為抵御風沙侵襲,從一棵樹到一排樹再到一片林海,當地數十年來植樹筑屏障、齊力建家園。沙化面積一度佔96%,如今森林覆蓋率已提升到34.5%。一道道“綠色長城”,助力遼西北構筑起綠色屏障,保護了沈陽及遼寧中部城市群的生態安全。荒漠變綠洲,沙土地傳出稻花香。人們高興地說:“今看塞北多嬌艷,翠海接天,碧水微瀾,昔日荒原換新顏。”

  好生態孕育新優勢,綠色發展聚集強勁動能。近年來,阜新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成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市。如今,以新能源、綠色食品、高端裝備、精細化工為主的多元產業發展格局逐漸形成。從“一煤獨大”到百業興旺,阜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實踐表明,善於從保護生態中尋找發展機遇,才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繼續一體推進生態建設、城市功能轉型與產業優化升級,打生態牌、走綠色路,創新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效路徑,就一定能讓廣大群眾在新時代東北振興中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為本報遼寧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2年11月03日 05 版)

(責編:楊曦、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