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如蓋 綠滿中國

樹干挺拔,樹冠如蓋,枝條頂部一朵單生的花,初開時外輪的紅色花瓣外深內淺,盛放時露出內裡兩輪白色花瓣——今年4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的一株華蓋木開花了。
這並非昆明植物園首次迎來華蓋木花朵的盛開。但作為世界上保存數量最少、最古老的木蘭科珍稀瀕危植物之一,華蓋木從引種至園內到首次花開,經歷了30年的漫長等待。
上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植物學家劉玉壺帶隊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野外考察時,無意中發現一株高約40米、樹冠形狀奇特的高大喬木,遂命名為“華蓋木”。這一我國特有的木蘭科單種屬植物,最初在野外僅發現6株,已不能維持物種的正常基因交流與繁衍。
為搶救性保護華蓋木,昆明植物園主任孫衛邦自2001年起,帶隊開展10多年的野外調查,迄今為止共發現52株野生華蓋木。在孫衛邦團隊的推動下,它們都得到了有效的就地保護。然而,華蓋木由於野外生境片段化、傳粉效率低、種子不易萌發等問題,種群自然更新困難。要想保留並復壯這一物種,必須通過遷地保護,利用科技手段加以照護繁育。1983年起,昆明植物園開始引種栽培和遷地保護華蓋木,如今園內77株不同年齡段的華蓋木,均來自對野外植株種子的人工繁育。
孫衛邦介紹,為保留人工引種華蓋木的基因多樣性,園內的華蓋木絕大多數都不是同一株樹的后代。這種盡可能採集分布在不同區域、不同植株種質資源的做法,保存了華蓋木70%左右的遺傳多樣性。
經過多年的科學養護,2013年3月,昆明植物園最早引種的一株華蓋木終於露出花顏。這意味著華蓋木遷地保護取得了成效。在盼望花開的許多年裡,華蓋木種質資源保存技術、組織培養快繁技術、野外移栽方法等科研項目也取得突破。如今,已有超過1.5萬株華蓋木回歸自然,迎來新生。
華蓋木的幸運不是個例。《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指出,中國針對包括華蓋木、德保蘇鐵、百山祖冷杉在內的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開展搶救性保護,112種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實現野外回歸。
華蓋木重獲新生的關鍵,在於遷地保護。“遷地保護最大的好處,在於方便開展有性繁殖等科學研究。”孫衛邦表示,常年開展的科學管護、生長動態監測等工作,不僅讓華蓋木種群擺脫瀕危困境,也為其他珍稀野生植物的栽培保育等工作提供了經驗指導。
植物園是遷地保護的重要場所。2021年10月,中國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布,本著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今年4月和7月,國家植物園、華南國家植物園相繼正式揭牌,“植物遷地保護”成為南北兩座國家植物園的重點工作與核心功能。
目前,國家植物園共收集、保存植物1.7萬余種(含種以下單元),已遷地保護植物1.5萬余種,其中遷地保護水杉、珙桐等珍稀瀕危植物近千種。不少人通過網絡直播,觀測到世界首次遷地保育的巨魔芋在人工栽培狀態下集體開花。這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紅色物種的神奇植物,如今在國家植物園裡生機勃發、生生不息。
國家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穩步推進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逐步實現我國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得到遷地保護的目標,同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就地保護體系形成有機銜接、相互補充,有效實現中國植物多樣性保護全覆蓋和可持續利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