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放流,如何讓魚兒回歸江海?(把自然講給你聽)

增殖放流,即以人工方式向自然水域投放水生生物,以期促進水生生物種群資源恢復,改善水生態環境。增殖放流的物種既有經濟物種,也有珍稀瀕危物種
6月6日,長江鱘、胭脂魚、岩原鯉、長薄鰍等8種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在四川宜賓被放歸,超過112萬尾魚兒被放歸,其中有71萬多尾長江鱘。這是我國最大規模的長江鱘放流活動。
增殖放流,即以人工方式向自然水域投放水生生物,以期促進水生生物種群資源恢復,改善水生態環境。增殖放流的物種既有經濟物種,也有珍稀瀕危物種。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增殖放流堅持生態優先,兼顧效益,逐步加大珍稀瀕危和地方特有水生生物種群放流比重,同時在適宜區域繼續增殖放流經濟物種,促進漁民增收、漁業增效。比如,中華鱘是長江珍稀特有魚類保護的旗艦物種,但當前中華鱘野生個體數量稀少,多年來中華鱘研究所累計放流550萬尾,有效補充了種群數量,此外還對長江鱘、胭脂魚、圓口銅魚等長江珍稀特有魚類開展針對性保護,累計放流1000多萬尾。
增殖放流不是一放了之。首先要明確“放什麼”,科學確定物種,切實發揮增殖放流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的作用﹔其次要明確“在哪放”,不同區域河湖水系、生態環境、水生生物資源狀況不同,增殖放流應因地制宜。放流點適宜選擇在大江大湖、資源衰退嚴重的水域等,還要統籌考慮上下游、干支流的情況,防止出現重復放流。此外,放流點可建設為科普點、觀光點,挖掘增殖放流的多元功能,引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形成護水護魚的良好氛圍。
魚兒回歸江海,生活得如何?增殖放流之后,效果評估也不可少。就中華鱘來說,監測放流后的生存狀況,對保護並恢復種群至關重要。目前,研究人員採用分子遺傳標記、芯片標記、體外標記、聲吶標記、熒光標記、衛星標記6種標記技術實施效果評估。聲吶標記是把超聲波發射器植入中華鱘體表或體內,實現對魚群的遙測。有的中華鱘佩戴了彈出式衛星標記,當到達預設時間后,裝置脫離魚身,浮出水面,通過衛星傳輸游動軌跡信息,可觀測魚群的海洋分布范圍等。
開展增殖放流,加強水生生物資源保護,任重道遠。讓我們齊心守護,讓更多魚兒暢游江海。
(作者為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總工程師,本報記者王浩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07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