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保護修復棲息地,推動公眾參與

雲南保護靈長類動物成效初顯

本報記者 楊文明
2023年06月16日05: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滇金絲猴種群數量翻番,無量山景東片區內的西黑冠長臂猿,由2010年的500多隻增加到現在的600多隻……雲南保護猴猿成效初顯。

  中國是世界上靈長類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包含的29種靈長類動物,超過一半在雲南有分布。隨著森林得到越來越嚴格的保護,棲息環境改善,雲南等地的靈長類動物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回憶起9年前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縣片馬轄區的野外調查經歷,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研究生陳奕欣很感慨:“經常幾個月甚至大半年都看不到怒江金絲猴。”當時怒江金絲猴發現時間不長,對怒江金絲猴的野外研究剛起步,猴群具體分布位置的信息幾乎是空白。

  “怒江金絲猴猴群呈穩定上升趨勢,我自己的研究也更深入了。”現在攻讀博士的陳奕欣談起怒江金絲猴時,多了幾分欣慰。

  統計數據顯示,片馬地區的怒江金絲猴種群,從最初的100隻左右增加到至少149隻,國內已知的兩個怒江金絲猴猴群規模估計約有250隻。“近4年觀測到的怒江金絲猴,幾乎都有嬰猴或小猴,種群結構明顯比以往穩定。”陳奕欣說。

  片馬怒江金絲猴種群數量的增長,是我國靈長類動物保護工作成效的一個縮影。調查顯示,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靈長類物種滇金絲猴從最初的1400多隻,增加到了如今的3800多隻﹔獼猴遍布雲南省所有州市。

  “不只是雲南,海南長臂猿也從上世紀80年代的不足10隻,增長到現在的37隻,隨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建設,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力度持續加強。”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學龍表示,保護靈長類動物的關鍵,在於保護、修復棲息地。

  加大力度保護動物棲息地

  記者到達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赧亢管護站時,天行長臂猿正在附近活動。

  護猿10余載,管護站護林員楊有山對這片長臂猿棲息地輕車熟路。“多的時候,一個月有20天跟著長臂猿漫山遍野地跑。”

  楊有山口中的長臂猿是一家子:雄猿“背頭”、雌猿“阿珍”,以及陸續出生的小猿。赧亢管護站站長趙世杰告訴記者,天行長臂猿正常3到4年產一胎,阿珍已經七八年未育,很可能已經喪失了繁殖能力。

  楊有山說,受棲息地碎片化影響,對於種群規模小、家庭結構單一的長臂猿來說,一旦損失1隻成年長臂猿,可能整個小種群就會消亡。

  天行長臂猿極小種群面臨生存繁衍的挑戰。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北兩個片區的滇金絲猴同樣因為森林不相連,無法實現種群基因交流。

  “我為猴子建廊道。”保護區北片區巡護員趙定寶當起了生態廊道建設者,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用冷杉、華山鬆等給滇金絲猴建設生態廊道。高寒地區,從樹到林,需要很長時間。趙定寶現在種下的樹,並不能立馬讓南北片區的滇金絲猴種群聯通起來。

  在蔣學龍看來,“保護、修復靈長類的棲息地,受益的並不只是靈長類。不能急功近利,從現在就要付出努力,久久為功。”

  “對相隔距離較遠的極小種群,必須採取措施加強保護,否則它們可能會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中國靈長類學會名譽理事長龍勇誠表示,不少地區森林呈現碎片化現象,要保護高度依賴森林的靈長類,離不開必要的人工干預。

  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人工干預的嘗試已經開始。“我們優先選擇救助數量較多的蜂猴和野外瀕危程度高的長臂猿,進行人工繁育嘗試。”德宏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主任盧靖希望,能夠將人工救助的珍稀瀕危靈長類動物集中管護,研究人工繁育技術,逐漸建立、壯大人工種群,為今后的野外回歸創造條件。

  去年,麗江市老君山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開辦了以“滇金絲猴保護”為主題的青少年研學營。“人不應是生態環境的干擾因素,人與生態系統應該是協同發展、和諧共生的關系。”老君山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理事長張芳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6日 18 版)

(責編:岳弘彬、趙欣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