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婺源縣,一群年輕人投身自然科普事業——
為更多人搭建親近自然的橋梁(美麗中國·關注自然教育①)
老師帶著孩子們進行戶外科普活動。 |
孩子們在林奈實驗室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 |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全社會行動起來,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身體力行、久久為功,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關注自然教育”系列報道,關注各地在自然教育科普等方面的做法,講述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如何深入人心的故事。
一提起江西婺源,很多人會想起梯田花海,一派美麗的風光。其實,婺源還有著並不廣為人知的一面——充滿負氧離子的林間世界,是無數動植物微生物棲息的家園。走進林間,感受山色如黛、夜月長河,大自然的饋贈珍貴而慷慨。
有一群年輕人,因為這份饋贈走到了一起。他們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了一家專門從事自然教育的科普機構——林奈實驗室,以植物學家林奈為名,希望能讓更多人親近自然、愛護自然。
在今年7月召開的2023中國自然教育大會上,第四批全國自然教育基地(學校)名單公布,江西婺源縣林奈實驗室榜上有名。這幾年,該實驗室被授予“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等稱號,獲得了江西林業科普獎等獎項。
一個小縣城,建起一座實驗室
近日,一場開營儀式在位於婺源縣太白路文博藝術公園的林奈實驗室舉行。
“大家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種生物嗎?”台上,劉芝龍拋出第一個問題。台下,來自北京、上海、江蘇等地的大人和孩子們,給出五花八門的答案。劉芝龍笑著揭秘:“經過科學家估算,如果算上細菌和古細菌,可能超過1萬億種。”答案引來一片驚呼。
接下來,劉芝龍用一組組圖片、一個個問題,帶領學員們從關於地球的知識最終回到婺源:“這裡位於北緯29度,擁有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2013年,中國科學院大學在讀植物學碩士生劉芝龍第一次來到妻子王煊妮的老家婺源,被這裡極具特色的景觀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資源吸引了。
2018年,劉芝龍夫婦來到婺源創辦林奈實驗室,同行的還有他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攻讀碩士期間結識的一幫摯友。聯合創始人郭維回憶:“他告訴我們,一起做一件有意義和好玩的事情,我們一拍即合!”
走進林奈實驗室,一股樟木的香氣扑面而來。一樓,原生魚缸、原生溪流缸、婺源本土石灰岩景觀生態缸依次擺開。打開原生溪流缸,幾隻淡水長臂大蝦正在嬉戲。
“這一個缸裡便有100多種水生生物,我們嚴格按照婺源山區源頭水系的生態特點,盡最大可能復刻了水系景觀和生物組成。”劉芝龍介紹,二樓是自然實驗室、標本陳列室、博物自然教室、白樺木活動室……
一個小小的縣城,怎麼會有如此標准的自然科學實驗場域?為了建設林奈實驗室,這幫年輕人付出了很多努力。
經費緊張,設備採購、安裝都是大家一起動手,砌牆、粉刷、組裝展架和實驗台更是不在話下,干得累了煩了,大家就在婺源縣裡四處看看,在大自然中,苦悶一掃而空。“這些年,我們已經跑遍婺源了!”王煊妮笑言。
團隊的理念和專業吸引著年輕人不斷加入。從高中時就關注林奈實驗室的周鑫龍,考上了福建武夷學院生物工程專業,畢業后來到這裡做一名科普老師。這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隊伍,就在青山綠水間,走上自然科普之路。
一門門課程,種下熱愛自然的種子
赤腳蹚過一條小溪,記者在一片林子裡,遇到了來自北京的張樂怡和她的姥姥程玉華。
這邊,張樂怡正在科普老師李雨的帶領下採集紅外相機素材,看見紅外相機裡出現小動物的照片,她激動地招呼隊友過來看。
百米開外,科普老師何星毅正帶著家長們觀測昆虫。他把一隻竹節虫交給程玉華,程玉華小心翼翼地將虫子捧在手心。
“今天只是初級課,明天我們還要去探索地下河,看看千年溶洞,蝙蝠們的棲息地。”老師們話音剛落,家長和孩子們眼裡已閃閃發光。
這是一門精心設計的戶外科普課,目的就是讓大家理解生物多樣性,學會尊重自然與生命。在月光下的森林裡,觀察夜行性生物的行為和節律﹔在峽谷中穿梭,看林鳥的棲息環境和森林的群落﹔在實驗室動手,借助精密的儀器揭開生物奧秘的一角……整個暑期,林奈實驗室的老師們都在這樣的課程中度過。
“我們希望用自己的學識,搭建一座安全、專業、有趣的橋梁,讓更多人了解自然、愛上自然。”劉芝龍說。
為了這個目標,林奈實驗室的老師們對課程的設計細節近乎嚴苛,王煊妮介紹,在課程設計階段,實驗室會邀請附近居民來聽課,觀察哪些知識點或者哪種講授方式更能吸引聽眾的關注和認同。
在林奈實驗室的觀念裡,科普教育中,家長也是重要的科普對象。“哪怕需要增加成本,也要多給孩子們配備幾位老師。”劉芝龍說。
前不久,一場名為“醉酒的植物學家”的課程,在林奈實驗室博物自然教室展開,桌上擺放著羅勒、薄荷、杜鬆子等各類植物。“我們平時喝的所有酒,都和植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劉芝龍用簡單的開場白,引導家長們學習人類利用不同植物來制取飲品的歷史和工藝。
截至目前,有5萬多名孩子和近1萬名家長參加了林奈實驗室的自然科普活動。
一個個村庄,成為自然科普的受益者
這幾年,林奈實驗室在不斷探索中,找到了一條公益科普、反哺鄉村的新路徑。
一個中午,簡易的餐桌在河畔一字排開,在紫陽鎮雍溪村進行水質觀測採樣的學員們就在這裡用餐。村民汪細英樂呵呵地端出一份份涼面,“最近,每天收入都在400元左右。”
2023年,考察過雍溪村的整體環境后,林奈實驗室正式與其展開合作。如今,林奈實驗室每年可為村民帶來4萬多元的純收益。在駐村第一書記楊千帆眼裡,林奈實驗室帶來的親近自然、愛護自然的觀念,更是一筆財富。
兩年前,楊千帆開始駐點雍溪村。在這個小山村,他琢磨從旅游入手,准備將河道周邊全部清理干淨,被在附近進行科考的林奈實驗室的老師們勸阻了。“他們認為保存好現有植被,能夠留住更多野生動物。”楊千帆聽從了建議。
有一次,一個投資者看中了河畔一片平整沙地,准備辦一個山地車營地,楊千帆主動向劉芝龍請教。實地考察后,劉芝龍認為山地車會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楊千帆最終拒絕了那筆投資。
這5年,林奈實驗室不斷尋找與村庄人文、生態最契合的融合方式。郭維記得,第一次去村子裡做自然科普講解,看到野蔥、折耳根,大家笑著叫出本地名字,可一看到蛇的圖片,村民第一反應是有毒,要趕走。
“村民們對於生物物種有著自己的分類標准,往往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實用性。能不能吃,會不會傷人……要改變這種思維習慣,需要我們長久的努力。”郭維說。
結合當地群眾關心的問題,如外來物種入侵、農業病虫害防治、禁漁禁獵等,林奈實驗室設計差異化科普教育,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2022年夏季,林奈實驗室連續舉辦了12場關於福壽螺對婺源河流造成生態破壞的公益講座,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發動近千人次的民眾參與到福壽螺的清除行動中來。
近年來,在婺源縣林業局和江西婺源森林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支持下,林奈實驗室也承擔了部分野生動物的臨時救助工作,不斷會有熱心村民把發現的受傷保護物種送來這裡。不久前,一位村民送來一條受傷的國家“三有”保護動物頸棱蛇,令老師們欣慰不已。
5年來,林奈實驗室在婺源先后舉辦公益講座、開放性學術沙龍88場,開展公益性自然教育活動、科普宣教活動292場,深入濕地公園、鄉鎮各中心小學、偏遠村庄等﹔同時也開展了線上自然科普直播49場。
近期,林奈實驗室又在研發婺源本土珍稀瀕危蝴蝶的人工繁育技術。走進實驗室的后院,那片曾經堆滿雜亂樹枝和生活垃圾的小林地,在婺源縣城市管理局和紫陽鎮政府的支持下,已經被改造成了婺源首個蝴蝶保育綠地。這裡花草繁密,樹上的蛹即將破繭成蝶,正如林奈實驗室的暢想——為更多人,搭建起親近自然的橋梁。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16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