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黑龍江漠河林場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精細管理森林資源

層林深處 傾心守護(美麗中國)

本報記者 方 圓 張藝開
2023年10月16日06: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8月底,漠河林場內的野生藍莓。
  漠河市委宣傳部供圖

  秋日的漠河林場層林盡染。
  漠河林場供圖

  漠河林場秋天的一處白樺林。
  漠河林場供圖

  核心閱讀

  黑龍江漠河林場地處大興安嶺北麓。2014年,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近10年來,漠河林場精心守護森林資源,大力探索發展林下經濟,林區群眾生活越來越好。

  

  東邊,北極村景區游人如織﹔北邊,黑龍江蜿蜒奔騰。2014年,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走上轉型發展之路。近10年過去,黑龍江漠河林場活立木總蓄積量、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實現“三增長”,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隨之茁壯成長,秋日的綠水青山間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果菌藥菜,林下經濟蓬勃發展

  沿著331國道前行,兩側層林盡染,斑駁林海直插藍天。往森林深處走去,一步一景,紅豆、刺五加散落其間,朵朵菌菇不時出現在腳下,形態各異,清香襲來。

  漠河林場小北溝管護站就在國道旁,站長盧全林和同事們剛剛巡護歸來。順著盧全林的指點,可見參天樹木下正鋪著一張防晒網,下面朵朵靈芝撐起棕黃色的“小傘”。不遠處,菌包整齊排列,一朵朵厚實的黑木耳已破袋而出。“這裡是管護站試種的靈芝田,基本採摘完了,那邊的木耳明年開春后再採收。”盧全林說,“靈芝、木耳,再加上林下雞,賣給路過的游客就供不應求,管護站一年能增收3萬多元。”

  在漠河林場工作近40年,盧全林經歷了從油鋸手到巡護員、再到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轉變。在林下空地試種林菌、林藥,正是他和同事們的嘗試,在漠河林場的其他管護站,也在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林下經濟。

  記者走上一片林坡,100多個蜂箱嗡嗡作響。這裡是漠河林場野花蜂業養殖專業合作社,林場職工孟慶生拎著一桶白糖水,逐一打開蜂箱,把糖水投喂進飼喂器,“如今放白糖水,是為了讓蜜蜂們更好度過冬天。等到夏天,漫山遍野的雪菊花、金蓮花、刺五加花開放時,全靠它們產出濃郁清甜的百花蜜呢!”在林場的場地和人力支持下,孟慶生與5名同事目前飼養蜜蜂200余箱,年利潤達10余萬元。

  “我們通過種靈芝、養菌、養蜂、養雞等方式,已經帶動林場職工人均增加年收入1萬多元。”漠河林場黨委書記高洪文說。

  蓬勃發展的林下經濟,為旅游業發展增添亮色。秋日風景正好,北極村景區內游人如織。中午時分,林場職工謝志華和愛人顧秀清在自家開的農家樂裡忙著上菜收桌。走進客房,碎花布鋪的大炕,樹枝杈拼成的壁畫,吸引著游客的目光。

  “這裡水清空氣好,虫多草又嫩,林下雞膘肥體壯,很受游客歡迎。”謝志華兩口子做飯炒菜都是好手,野菜包子、林下雞燉蘑菇……鮮美的山野味道引來不少回頭客,“7、8月時可以上山採藍莓,9月野生蘑菇就長出來了,游客們還能體驗採摘的樂趣。”謝志華說。

  精細管理,用心守護森林資源

  興安落葉鬆、紅鬆、白樺等拔地參天,興安杜鵑、杜香、黃芪等散落林下。8000余種野生植物在這裡生長,還有馬鹿、紫貂、水獺、棕熊等300余種野生動物活躍在林間。

  記者走進茂密的紅鬆林,鬆鼠爬樹,野兔跑跳,偶爾可見遠處的狍子一閃而過。捧起一片杜香,清香扑鼻,平添秋日清爽。

  這片美麗景色,正是10年前的荒坡通過補植補造而成,而守護好這片森林,更需要日復一日的精細管理。    

  揣上GPS定位設備,背上無人機,漠河林場生產股股長李柏楠走向樹林深處。眼下正值鬆材線虫病秋季普查期,李柏楠帶領同事們幾乎每天都在林間穿行監測。

  一棵葉片發黑的樹木,讓李柏楠停下腳步。“看得出不是風折木,原因需要調查。”李柏楠拿出手機,拍照、定位、上傳,“之后會有專門小班取樣分析,出具鑒定報告。”漠河林場設置鬆材線虫、柳沫蟬、稠李巢蛾監測標准地3塊,病虫害防治線路踏查面積達500畝,而難以踏查的樹林深處,也會通過無人機保持監測。

  最近重點防治病虫害,還要為接下來的森林撫育做好准備。再有一個月,李柏楠就要帶隊進山,在人跡罕至的山林中完成幾千畝的森林撫育任務。“那時候就要支起棉帳篷,木杆鋪床鋪,架上大鐵鍋,24小時守著。”他說。

  據李柏楠介紹,撫育需要“三排人”:一排油鋸手、一排割灌手、一排整理枝丫的工人,“三排人接續走完,一片林子明顯通透干淨了,5年后再看,這樣撫育過的樹林與天然生長的樹林相比,樹木長得更高、更粗壯。”

  “年復一年,對這些樹也有了感情。瞅著它們從碗口粗長到盆口粗,心裡別提多高興了。”有30余年工作經驗的營林工人鄒慶河說。

  加強巡查,排除隱患護好家底

  眼下氣候干燥,正是森林防火巡查的關鍵時期。漠河林場巡護隊和管護站工作人員兵分三路,清山、清河、清支線,仔細巡查、排除隱患。

  “上山採菌子?無証人員禁止入山。”發現有人進山,帶隊的漠河林場副場長孫志成隨即出面勸離山林,“即使是小煙頭也可能引發火情,眼下重要的就是防患於未然。”

  目前,漠河林場40多名扑滅火隊隊員嚴陣以待,24小時集中食宿,同時密集開展體能、技能訓練。林場扑滅火隊大隊長齊永剛說,通過多樣化的訓練,確保一旦有火情,5分鐘內全員集結出發,做到“打早、打小、打了”。

  “以往人工瞭望、羅盤定位、電話溝通,誤差很大。”齊永剛介紹。如今,在漠河林場防火中心,近七成的林區在大屏幕上一覽無余,高空攝像頭通過24小時旋轉進行熱成像監測,能第一時間捕捉起火點,將經緯坐標推送至扑滅火隊隊員們的手機上。

  “森林就是林場人的家園,我們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有濃厚的感情,守護好這座‘大寶庫’,就是我們林場人最欣慰的事。”高洪文眼中充滿希望。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16日 11 版)

(責編:楊光宇、胡永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